近代中国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玉茹,1954年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所讨论的生产要素价格主要是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价格。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把技术也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旧中国技术虽然已有作为商品买卖的现象,但技术市场尚不存在。更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本文将不对这一要素的价格问题加以讨论。所谓生产要素的价格,土地以地价来表示,资本的价格用利息率来表示,而劳动的价格则以工资来表示。

      一、利息率的变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借贷资本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利息率很高。高利贷资本主要来源于地主、官僚、商人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起来的货币资本,它与社会生产没有联系。其借款对象一是遭受意外的小生产者,二是大肆挥霍的剥削者,高利贷的利息水平除了货币需求者的负担能力和抵抗能力外,没有其他经济上的限制。据《天津金融志》中的记载,鸦片战争前天津地区高利贷的放债者多为富绅及市井流氓。借款方式或为信用借款,多凭商号或个人具保;或为抵押放款,多以房地红契为抵押品。借款额常为100元以上,还款期六个月至一年为普遍。利率随数额、期限而定,最低为年息30%,高的常达50-60%。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票号和钱庄等金融组织机构已经产生并不断发展。但那时的钱业市场主要还是经营货币的兑换、异地间的款项划拨和同行之间的拆借,存放款的业务有限,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开始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分行,其业务主要是为外国对华商品进出口融通资金。随后国人自办的银行也开始出现,1897年率先建立中国通商银行,其直接原因是铁路建设拨款的需要,希图能比外国银行降低资金的成本。与此同时,旧有的钱庄也开始转向以经营存放款业务为主。总之,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西贸易的扩大和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在沿海的商埠发展起来,它调动了闲余资金投入周转,信贷活动活跃起来,不断加速的资金流动和激烈的竞争,使利息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其主要服务对象还是日益繁荣的商业活动,而与当时近代工业的兴起联系甚少。当时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企业筹款都甚困难,尤其是洋务派所办企业,不得不依靠官款或通过私人关系筹集。明定官利若干,借得的资本仍具有某种高利贷的印记。

      20世纪初年以后,尤其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改革的速度加快,银行法和其他一些有关金融活动的法规相继出台,中国的新式银行,尤其是私人商业银行有迅速的发展。到1937年时,各类银行共计162家,其在各地的支行共计1700家,实收资本434302000元,③存款总额4067506000元,放款总额为2594556000元。②另据侯继明的计算;1921-1936年期间,中国新式银行的贷款额以年率12.3%的速度增长。④

      银行业与近代工矿交通业及农业的关系逐渐密切,放款对象逐步变化。如金城银行自1917年至1936年的二十年间,放款额由3810107元增加为95924343元,增加了24倍。贷款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业放款由1917年占总额的78.19%下降为1936年的39.41%,而工业放款的比重则由8.05%上升为16.50%,农业贷款由2.47%上升为6.48%。矿业放款由2.44%增加为7.65%,交通及公用事业放款更由0增加为占全部放款的15.05%,增长最为迅速。⑤

      上海银行与金城银行相同,其放款总额和对工业放款的数额在二三十年代也有明显的增长。1926-1936年的11年间,上海银行的放款额由19194822元增加为119549389元,增加了5倍多,比存款额增加要快得多。其对国货工业的贷款则由1931年的22973611元增加为1936年的38372000元,⑥也有明显的增长,到了30年代,我国很多银行出现资金过剩的现象,如上海银行1933年6月21日总经理处会议上,主席陈光甫说:“现在资金过剩,我行已有4000万之余款无处可放,不得不设法疏通。”⑦如果说资本的价格也是供求的均衡价格,那么这种供大于求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利率的下降。

      与银行对工业企业放款增加相对应的是,我国民族工业来自银行的贷款有明显增加,据本世纪20年代的一次调查,78家企业平均借入资本(主要来自银行)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则达36%。⑧

      在新式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20世纪早期,中国的钱庄并未衰落,而是适应了中国近代化的要求,业务方式向近代银行业转化,从而使其实力有所扩展。钱庄对工业贷款在20世纪30年代有明显的增加,包括棉、丝和毛纺织厂、炼铁厂、面粉厂、化学工厂、水泥厂,实收资本不断扩充。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明显增加,据罗斯基的估计,在1910-1936年期间,中国的货币储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纸币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银两,在20余年的时间里,货币供应量增加了2.56倍。⑨

      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我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将导致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和GNP的上升。

      关于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向无系统的统计资料可供使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均以贴现率来代表当时的市场利息率。我国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的制度出现较晚,所以我们不得不使用拆息来作为讨论利率变动的基础。所谓拆息又名银拆,是钱庄间的拆息,银行遵行。1933年废两改元后,由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根据市场对资金供求的缓急,为同业间短期借款所定之利息率。在银本位时期,通常可以用拆息作为资金市场的代表利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