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然而这一正确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曾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路程,开展过一场激烈的论争。

      (一)1956年上半年,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躁冒进情绪,这是1955年下半年全党范围内开展反对右倾保守运动直接促成的。1955年7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批判了所谓小脚女人,进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问题上,普遍开展反右倾斗争,形成了三大改造运动的高潮。9月,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撰写序言时认为,右倾保守思想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方面,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生产、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基本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商业同其他经济部门的配合,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工作同各种经济事业的配合等等方面,存在着“右倾保守思想”,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从而使反右倾的斗争从所有制改造方面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这种形势影响下,1956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按照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精神,调高了“一五”计划的指标,制定了1956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这个计划考虑需要多,忽略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条件,把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工资总额和增加发放农业贷款等的“盘子”打大了,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急躁冒进的过热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过多。1956年2月,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会议,将“一五”计划期间的限额以上的基建项目,由原定的694个,增加到745个。基建投资也由1955年9月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后压缩为140亿元,但仍比上年增长62%)。1956年一年的基建投资占“一五”计划投资总额的33%。这个增长比速大大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增长5.7%、以及生产资料生产增长40%的速度,因而导致资金和原材料供应的极大紧张。

      二是职工人数增加过多,工资总量增长过大。1955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1908万人,1956年增至2423万人,增加了515万人,大大突破了原计划招工84万人的指标。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7%,这个增长数字也超过了当年生活资料生产增长20%的速度,出现了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现象。

      三是信贷突破计划。过去数年,农业贷款年均约1-2亿元,1956年猛增到20.3亿元。手工业、公私合营企业贷款也比原计划增加了9.4亿元,造成信贷失去平衡,最终被迫靠动用历年结余款和增发钞票来解决。

      四是财政赤字,收支不平衡。1956年财政总收入为287.4亿元,总支出为305.7亿元,赤字为18.3亿元。

      五是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库存减少。为了弥补多发钞票的物资承担,1956年商品库存为246亿元,比上年减少17.2亿元。

      六是农业生产指标过高,要求过急。1956年初公布的12年完成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普遍要求提前为3-5年内完成。农业产量指标多次调高。

      (二)经济建设中潜伏着的这种急躁冒进倾向,很早就引起了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警觉,并及时采取了果断而稳妥的措施,纠正了这种倾向的发展。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明确指出在目前的建设工作中,“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2月8日,周恩来又在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发言,指出“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现在有急躁的苗头。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与此同时,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和财政会议期间,周恩来与李先念、李富春两次研究了1956年度计划,针对“过热”倾向、提出“压一压”的决策,进行宏观控制。根据“压一压”的精神,由李先念主持,会同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组织一个“促退会”,对已定的各项指标,预算逐一压低5-6%,叫做“推平头”。经反复研究,当时抓住两项严重妨碍当年计划平衡的指标,进行较大的削减。一是削减全国基建投资,由200亿元压缩为180亿元,后又压到147亿元,最后为140亿元,即使这样再三压低,1956年基建投资还比上年增长62%。二是农业上的双轮双铧犁的制造,原计划为600万部(一说500万部),削减为350万部。采取这些果断措施后,1956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8.1%,农业总产值增长5%,基建投资完成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54.7%,比原定指标均有所降低,但增长速度仍然偏高。

      为了保证上述压缩措施得以顺利贯彻,中央从上到下对干部、职工进行了“反冒进”的组织动员和思想教育。1956年6月召开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会议在肯定各个部门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强度“克服急躁冒进是经济工作中极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对全国过热的经济形势起了降温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