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的酿酒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酿酒业是一门古老的手工业。到清代,酿酒至少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清代,在农产品加工各业中,酿酒业也是重要行业之一。每年有大量粮食耗于酿酒,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酒不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却历来是日常重要饮品。按照现代分类法,酒的种类分为白酒、黄酒、果酒、药酒、啤酒五大类。在传统手工酿酒业中,除了啤酒,其它几类都可以生产。古代的酒都是米酒。至少在唐代就有了烧酒(即白酒)。传统医药书籍中记有加工药酒的方法。至于果酒,山楂、柿子、葡萄等都是传统造果酒的原料。如以葡萄造酒,在中国有着很久历史,并产生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名。清代山西有专种葡萄用来酿酒的,解州安邑县北部一些村庄大量种植葡萄,“土人种葡萄如种田,架不及肩,青虬元珠应接不暇,惟杜村近杜康祠者尤佳,酿以为酒,甘于曲蘖”①。不过,传统酒品还是以粮食酒、即烧酒、黄酒为主。大小麦、稻、黍、高梁、玉米、红薯等都是造酒原料。烧酒多为曲酒,其酿造分为踩曲与酿酒二个主要生产过程,故历来提到酿酒,都是踩曲造酒并提。

      酒的需求量很大,踩曲造酒是一项获利丰厚的事业,吸引了较多财力人力。另一方面,酿酒需耗费大量粮食,而粮食则关系到社会、民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尤其重要。因此,与其它手工行业相比,酿酒业更多地受到政府政策的干预。宋代实行官榷政策,踩曲酿酒成为官商垄断的特权,民间酿酒业难以正常生长。明代起开放民营,民间酿酒业开始发展,但政府仍实行严格控制。清代随着人口增长,酒的生产与消费也大量增加,“用酒之人比户皆然”②,从而加重了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因此,至少从康熙朝起,政府就采取了禁酒政策。终清之世,禁酒禁曲政策始终未变。③但官员们对这项政策一直有所争议,执行起来也时紧时松。而且,由于只禁止曲坊烧坊大量踩曲烧造,不禁止酒店、家户自造自用,这也为大肆踩造造成可乘之隙。因此,清代实行的禁酒政策,尽管在某些时候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但却始终没能够禁绝。商人富户的大量踩造从未停止。

      二

      清前期,酒的生产遍及各地。在几个主要粮食产区,如直隶、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四川、湖南、安徽、以及东北几省,踩曲造酒尤其盛行。

      北方酿酒业以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五省为盛,时人惯称为“北五省”,“北五省向多开设烧锅,以酒为业”④。乾隆时有人说,西北五省“烧坊多者每县至百余,其余三斗五斗之谷则比户能烧”⑤。反映了北方酿酒业的普遍。河南为大小麦、高梁产区,高梁用以造酒,麦子为踩曲原料。河南的踩曲造酒很盛,特别是踩曲,“每年二麦登场后,富商巨贾在于水陆码头,有名镇集,广收麦石,开坊踩曲,耗麦奚啻数千万石”⑥。祥符、陈州、南阳、新蔡、滑县、内黄等地,都是商人聚集处所。即使在官府严禁踩曲之时,“造曲之弊犹未尽绝”,在归德、南阳等地,造曲者私入乡村,“每于麦熟之后,假扮客商,广为买麦,运出境外潜行踩造”⑦山东省“烧锅踩曲者,习俗相仍,颇不为少”⑧。鱼台县有谷亭地方,“一聚落也,贾人陈椽其中,鬻曲蘖岁以千万”⑨。滕县,“下地多麦,而商人市之为曲蘖,贱其贾,农民病焉”⑩。当乾隆初禁酒最严的时候,仍有很多“私踩私烧聚集三所,如阿城、张秋、鲁桥、南阳、马头镇、景芝镇、周村、金岭镇、姚沟、并界联江省之夏镇,向多商贾在于高房邃室踩曲烧锅,贩运渔利”(11)。直隶的顺天、宣化、河间、保定等府州,踩曲烧酒也很普遍。宣化盛植高梁,高梁“不宜于作食而宜于烧酒,闾阎藉此易银易粟,以资日用,故烧锅独宣府最多”(12)同河南、山东一样,在厉行禁酒的时候,畿辅地方“私开烧锅者颇多”(13)。陕西也是有名的踩曲造酒之地。乾隆时有奏报称,除了零星踩曲烧酒,又有商民每年于二麦收获季节,买积麦石,“开行踩曲烧锅贩运”(14)。关中一带是产粮区,三原、咸阳、渭南、富平、朝邑等县都是踩曲造酒集中的地方。陕南山区种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南郑、紫阳、定远等县厅都惯以包谷造酒。(15)山西地宜植秫,以秫造酒为多。汾州府烧锅业盛行,“晋省烧锅,惟汾州府属为最,四远驰名,所谓汾酒是也”,“民间烧造,视同世业”(16)。清代东北地区得到开发,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盛产高梁、玉米、大小麦,烧锅业随之发展。雍正时,盛京及口外地方烧锅禁而不止,“今闻盛京地方仍开烧锅,盛京口外蒙古交界之处,内地人等出口烧锅者甚多”(17)。嘉庆时,每年自吉林伯都讷运往齐齐哈尔的烧酒,“岁不下数十万斤”(18)。

      南方各省中,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酿酒业比较发达。这些地方本是产粮区,然而每年有大量粮食耗于造酒,加上其它因素,以致有的地方造成粮食不足,还要从外地输入,如苏州。苏州造酒相当盛行。明清时,苏州“新郭横塘李墅诸村比户造酿烧糟为业,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19)。木渎镇、横金乡一些地方集中了一大批酒坊和造酒工人。嘉庆时有人估计,苏州消耗于造酒方面的粮食每年不下数百万石。(20)无锡、如皋等地造酒也盛,如皋所产烧酒、药酒、果酒,见于记载的有20余种。(21)江苏、安徽又是踩曲集中地。镇江、淮安、徐州、凤阳、颍州等处,是“向来著名踩曲地方”,每当麦秋之际,富商大贾“挟持重赀、赴各处大镇,多卖[买]麦石,广为造曲。而地方嗜利之人,亦多买麦石,广造以货卖”(22)。两江地方踩曲酿酒谋利,“获利既重、为业日多。约计岁耗糯米数百万石,踩曲小麦又数百万石”,以致农民“将肥田种糯,竟有一县种糯多于种稻者”,踩曲造酒已经妨碍民食,官府不得不严禁种糯稻。(23)湖南是产粮区,民间将大量粮食用于造酒,“民间踩办谷酒,糜费无穷”,长沙县“沿乡村落之间,青帘相望,所遗糟粕积若邱山”(24)。嘉庆时,善化县城内烧酒,“每日用谷约千余石”(25)。衡阳造酒历史很久,“衡阳擅酒名久矣”,“衡酒”为当时名酒,每年酿酒耗费米谷,官府屡禁,而“民间固若不闻之,……商贾廛肆恃贩酿为食者殆万人”(26)。到同治初,湖南造酒“每岁耗谷不下数百万石”(27)在四川、贵州交界的黔北川南一带,气候水质均适于造酒,自古就有造酒传统,但其盛期是在清代。清代随着航路开辟,随着“川盐入黔”,这一带成为必经之地,来往客商多,酿酒业随之兴旺。贵州遵义府、四川叙州府、泸州府,都成为酿酒之乡,酒坊遍布,并产生不少名酒。道光时,四川“各州县开设醩坊,多者千座”(28)。遵义董公寺产小曲酒,清后期该地小曲酒作坊密布。(29)仁怀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道光时该村有茅台酒作坊20余家。(30)此外,像福建、湖北,踩曲造酒也多,有的地方也比较集中。

      总之,自明代开放民营,到清代酿酒业已遍及城乡,形成“糟坊酤于市,士庶酿于家”(31)的局面。从地域发展上看,清前期酿酒业呈现出向原料产地集中的趋势。踩曲酿酒最集中的地方都是粮食产区。

      三

      酿酒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随着经验积累,各地产生了不少名酒。清代名酒品种增多。其中著名的如,贵州茅台酒,创于清代,其制造至少在嘉庆年间。(32)成都薛涛酒(今全兴大曲前身),创于乾隆年间,被时人吟咏不绝。江苏双沟镇的双沟大曲,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在雍正年间。湖北园林镇的园林青酒,也是创于清代。(33)还有许多名酒则是源于清代以前,到清代经过改良加工,更加名重一时,飘香各地。如安徽口子镇的口子酒,宋代有糟房10余家。清代由于河道疏通,商船往来,市镇愈益繁荣,有糟房30余家,酒销往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江西等地。河南濮阳的状元红酒,乾隆时皇帝特赐黄马褂。(34)江苏洋河镇的洋河大曲,雍正间行销长江淮河一带。(35)浙江绍兴酒,明末已盛行京师,清前期达到盛期,“绍兴酒各省通行,吾乡之呼之者,直曰绍兴,而不系酒字”(36)。四川的绵竹大曲,清初有诗咏为“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爰绵竹大曲醇”(37),酒销成都、重庆。山西汾酒“四远驰名”。其它如四川杂粮酒(今五粮液前身)、泸州大曲、安徽古井贡酒,贵州小曲酒(今董酒前身),陕西柳林酒(今西凤酒前身),都有着长久历史,清前期进入盛期,造酒的烧坊都有增加。(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