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与江苏南部经济状况的嬗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的南岸,海岸线的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乾嘉之际,逐渐发展成“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得“小苏州”之称。

      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已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者的凯觎。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打开吴淞口,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起,上海遂被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法、美、德等国亦接踵而来。

      19世纪中叶起,外商先后在上海投资开办船舶修造、打包和缫丝等加工工厂,并投资纺织、日用轻工业、印刷等行业。此外,上海的机械制造业也得到发展。《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合法化。1895年到1911年,外商在上海的工业投资达2090.3万元,占外资在华总开办资本的42.8%,投资部门以纺织工业、烟草和食品业、公用事业和造船业为重点:化学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也占一定数量。

      另一方面,我国本民族的工业在外国资本在华势力的日益扩张的逆境中,也在上海有所发展。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兴办了一批企业,如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70年代的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这一时期,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起步发展,陆续创建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厂、邓泰记机器厂等企业。1895年到1913年间,民族资本家在上海设立的资金在2万元以上的工厂达83家,资本在万元以下的更多。到20世纪初,上海就初步形成了黄浦江、苏州河周围的杨树浦、闸北、沪西为主的几个工业区。

      与此同时,近代民族商业也兴起和发展起来。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进口贸易的发展,强烈地刺激着上海商业的兴盛,特别是中外在上海纷纷设厂,商品就地销售和运销外地,推动着上海商业迅速走向繁荣。

      上海的外贸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其金融的发展。十九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逐渐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金融网,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沪创办,则标志着中国自办的近代金融业的开始。到本世纪初,上海金融业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款项调拨总额中已占80%,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上海有着有利的政治、经济和交通条件,所以她很快就成为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中心。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学说首先传播到上海,再由上海扩展到内地城市。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上海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

      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势力的侵入,江苏南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并逐渐瓦解。而上海近代因素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江苏南部近代化起着积极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是此地区近代化的催化剂。

      当时,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影响下,苏南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步分离,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据记载:“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闻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①“雍正、乾隆之间,松江以织布富甲他郡,后夺于苏州之布,而松布失利。近(指19世纪50年代)设洋布行,而苏民亦失其利。盖自谷帛贱于银,而农桑之利夺矣。”②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以后,苏南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并日趋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在倾销洋布的同时,又以上海为据点大量收购长江三角洲的丝茶等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这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破坏和解体的进程。当时许多农民减少粮、棉的生产,改营丝、茶的生产。据载:“吴县西洞庭山孤峙太湖中央……田不满六千亩,恒持蚕丝果实以易粟。”③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粮食产区粮食生产的商业化。至于丝、茶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本来就是为出口等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商品化生产。

      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历史进步的现象,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当时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进行的,这就使得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依附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和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典地论述到: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④当时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一大批江苏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华夷隔绝天下,一变为中外联系之天下”⑤的转折时期,他们有着毗邻上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获得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认识到了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才能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郑观应说:“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⑥“富出于商,商出于士农工三者之力……善于谋国者,无不留心各国商务,使士农工商投入所好,益我利源。”⑦薛福成说:“为中国计,宜设方略,渐杜洋药来源,而劝导商民仿洋织布纺纱,尤为第一要义。其次开矿,其次炼铁,其次纺织呢羽毡绒,其次仿造自来火及制炼煤油,风气既开,而致富之能事尽此矣。”⑧

      在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文化刺激下,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发展工商业的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启发教育了全国,尤其是江苏南部的大批先进的中国人,使得江苏南部商业意识、竞争意识、冒险意识日盛,终于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的心理定势和社会风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