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绿色压力,乡镇企业准备好了吗?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铭恩 雷海章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原文出处:
调研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工业产值的近1/2,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1/3,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在我国乡镇企业跳跃式非常规发展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惨重的环境代价以及乡镇企业由此引起的由于风起云涌的世界绿色浪潮挤压而日益狭窄的生存空间。我国乡镇企业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跨入21世纪,自身面临的强大绿色压力不可小视。

      一、环保法及环境标志对乡镇企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首先国际合作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和行动日益高涨。自1972年6 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以来,联合国主导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保公约,如保护濒临绝种野生生物的《华盛顿公约》、防范海洋污染的《伦敦海抛公约》、管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议》、减缓温室效应的《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保护地球物种的《生物多样化公约》、保护地球森林的《森林公约》和《21世纪议程》等。为了增进国际环境管理的一致性,避免忽视环境保护的破坏性恶性竞争或因环境保护所造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相关组织还对人类社会生产产品进行了管理规范界定。具体体现为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 年成立的专门负责环境管理标准的技术委员会(TC207)以及该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标准, 即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 )。 该标准主要框架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稽核标准(EA)、环境标志(EL)、环境绩效评估(EPE)和生命周期分析(LCA)。在联合国的倡导下, 欧洲各国在加强产业界环境管理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中对产业界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许多国家相继推出的环境标志制度了,如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物标志制度”、奥地利的“生态标志”和新西兰的“环境选择制度”等。我国也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开始了我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与国际国内环境保护认识更为一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乡镇企业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一方面,乡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我国乡镇工业企业1985年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为116.6 万吨、 270.5万吨、431.7万吨和0.46亿吨,这些指标到了1995年则达到643.9万吨、442.4万吨、1325.4万吨和7.56亿吨,分别增长了452%、 63.55%、207%和1543%;另一方面,乡镇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份额越来越大。如化学需氧量、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占全国同指标值比重1985年为12%、3.6%、14%和8.5%,1995年则变为44.3%、67.5%、37.3%和21%。针对乡镇企业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布了《乡镇企业法》、《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地要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要求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水泥企业等乡镇企业责令关闭或停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但我国乡镇企业一方面由于布局分散、技术层次低、污染治理供给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另一方面更由于乡镇企业在社队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小炼铁、小矿山、小水泥、小农机、小食品加工污染型产业结构的先天不足和改革后资源配置管制放松、农民成为资源配置主体及价格信号扭曲三者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乡镇企业污染点多、线长、面广、难以治理的后天失调,使乡镇企业难以很快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进而适应环保与贸易联姻及污染治理手段强制性与经济性结合的企业宏观环境。

      二、风起云涌的世界绿色浪潮给我国乡镇企业提出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高要求。

      绿色象征自然、生命和希望;绿色寓意宽容、善意和友爱;绿色代表舒适、健康和活力。物质、过度、盲目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历史变革,人们的绿色消费取向已不可逆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声中,人们更加尊重和爱护自然,人们更加渴求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人们选择适度、合理、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已是历史的必然。在世界绿色消费浪潮高涨的需求拉动下,世界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1997年国际绿色产品贸易额已达4260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达6000亿美元。世界绿色产品正以每年近10%的发展速度告诉我们:一场“绿色消费革命”已经来临。为了迎接世界绿色消费浪潮的挑战,我国政府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进行了总体部署。我国一些乡镇企业也早以敏锐的目光大打绿色牌,倡导并领先着国内的绿色消费潮流。例如为了让燃料燃烧得更加充分,国家环保局将推广无铅汽油和天然气燃料的应用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宣布我国到200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汽油无铅化;针对家庭用品环保化的消费热点,我国又向世界承诺,我国禁止生产氟里昂冰箱的期限为2010年,而且力争在2005年提前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的技术与产业结构水平却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国内绿色消费浪潮。一方面我国乡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60.9%的主要设备是30年代至70年代制造的,大工业淘汰的设备占6.68%,亟需更新的设备占13.3%;另一方面我国乡镇企业大多集中于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而正是这些产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和化工等构成了乡镇企业体系的主要污染源。我国乡镇企业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技术和产业结构落后的面貌,在日益扩大的世界绿色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所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三、“绿色壁垒”: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阻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和污染治理手段的贸易化,“绿色壁垒”日益成为我国乡镇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新阻碍。如在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人类、保护环境。在国际贸易日益自由化的今天,以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成为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发达国家分割世界市场、抑制他国产品竞争的有效手段。例如若某一国已经设立了某一产品循环利用程度的标准,而某商品的进口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如果该产品被允许进入这个国家,它就会施加给进口国以外部性。进口国则可能会出于环境考虑而限制这种不可循环利用产品的进口。虽然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东、中、西层次性特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外向牵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是乡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东部乡镇企业而言,既要继承外向型发展战略,更要在已占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历史契机,对现有产业存量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紧跟世界经济潮流,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自己特点充分发挥优势;中西部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起点低,在赶超发展历程中,必须认真总结东部发展经验,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整体优化的道路来。所有这些努力如果不紧扣世界绿色潮流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被逐出世界竞争舞台。而我国要培育出一大批世界级乡镇企业集团,“绿色化”道路是一个现实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