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乡镇企业结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龚天月 湖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

原文出处:
乡镇企业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的形成,乡镇企业发展结束了粗放经营外延扩张时期,进入以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目标的二次创业时期,对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乡镇企业结构现状

      1.产权结构多元化

      1999年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和产出均首次超过集体企业。这种变化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集体企业转化为个体私营企业。全省乡镇集体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7379家,其中绝大部分通过拍卖等形式转化为个体私营企业。二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1999年个体私营企业个数扣除集体企业转化为私有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增加16%。

      改制企业资本金构成中,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大幅上升。在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公有股份所占比重为31.95%。公有股份的减持,混合所有制的形成,说明集体企业改制已经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性阶段,并初见成效。

      2.第三产业发展快于一、二产业

      199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为9.43%,分别比第一、二产业高10.28%和6.51%;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6.30%,分别比第一、二产业高17.13%和4.5%。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上升快于增加值,说明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快。应当看到第三产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比增加社会财富更具有重要作用。

      3.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一是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山区加快发展。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点来自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大多超过50%,有的甚至翻番。二是乡镇企业相对发展较好的平原湖区,增速减慢,大多数地区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有的只有平均增幅的一半。这些地区增幅减慢是由于结构调整所致,说明这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三是城郊乡镇企业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武汉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71%、63.0%和35.29%,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高出12个百分点。

      4.布局趋于集中

      乡镇企业正在由分散布局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1999年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比上年增加32.25%,创造增加值增加45.05%。建成和在建的乡镇工业小区比上年增加24个。全省80%的乡镇企业已经集中在小城镇,乡镇企业正在成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力量。

      5.股份制企业规模扩大

      1999年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平均就业人数为38.25人,比上年增加8.27人;平均资本金由63.75万元上升到86.66万元,增长35.94%;平均每个企业创增加值10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3%。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股份制乡镇企业91个,比上年增加7个,营业收入增长19.41%。可见,股份制作为资本营运的重要手段在聚集资本、扩大企业规模上有重要作用。

      二、湖北乡镇企业结构缺陷

      1.产品档次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乡镇企业产品从整体上看仍然没有摆脱“五多五少”的格局:资源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长线产品多,短线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独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这样的产品结构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大量粗放经营和“三就地”原则束缚下形成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升级的难度很大。

      2.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够,龙头企业不强

      湖北省乡镇集体工业增加值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增加值1999年为148.95亿元,比上年减少13.18%,占集体工业增加值的31.33%,比上年降低1.95个百分点。湖北是粮、棉、油生产大省,而粮、棉、油加工均为负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目前还没有一家增加值过2亿元的乡镇企业。

      3.外贸出口萎缩,外向性不足

      外贸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数量减少,呈萎缩态势。出口产品交货值在总量很少的情况下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出口产品交货值80.74亿元,比上年下降3.33%。

      三、湖北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对策

      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三个结合”,即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

      1.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唱主角、当龙头、成主体,推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重点,积极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依靠龙头的牵引和拉动,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的发展,实现种养业的企业化。

      2.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动力和支柱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包括工业小区和中心村)相对集中,有利于乡镇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同时乡镇企业作为小城镇建设中最有活力的一极,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繁荣兴旺,进而实现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和农村经济的城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