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股权激励”列入议事日程。一些条件较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积极筹备进行“股权激励”。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很多民企老板习惯于用高薪、红包、扣工资、炒鱿鱼等办法来激励和约束员工,显得与“股权激励”格格不入。民营企业有无实行股权激励的必要?应该如何实行?如何规范?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苏海南所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谭临庄秘书长对以上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民营企业与股权激励有缘 股权激励可分为员工持股(即员工通过现金或某种方式获得企业的实际股份),股票期权以及期股制三种形式。股票期权源于美国,是企业所有者给予经营者的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所有者给定的时期内(一般为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如该股票届时上涨,经营者可在适当的价位上抛售,赚取股票买进卖出的差价。因此,把公司经营好,让股票市值升高,就成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与长期追求。1999年,美国组合国际电脑公司董事会决定支付总裁王嘉廉总值6.7亿美元的限制性红股,作为他把公司股价带到53.33美元以上的酬劳。据了解,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业企业中,至少有89 %的企业对经营者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实际上,由于我国国情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至今为止没有一家企业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股票期权,而是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股制。也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签订协议,允许经营者在任职期内按照预订价格以多种方式持有本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先行取得分红权,在任期界满以后两三年,支付了所购期股的款项后,再获得这一部分股票的所有权。1992年,深圳的万科公司率先实行了期股制,此后深圳华为、四通等高科技民营企业也迈入了期股制的大门。有调查显示,国内52%的网络公司运用了股权激励。 苏海南所长非常赞同民营企业搞股权激励。他认为:成熟的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向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过渡,而股权激励在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团队具有强烈的凝聚力进而使企业决策达到最优方面不失为一种颇有成效的激励方式。 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所谭秘书长也持有同样的看法:法律地位的提升,经济政策的宽松使得民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民企原有的经营机制等优势将逐渐淡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的等靠要上。民企的发展,主要应依靠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的竞争又是争夺的焦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运用好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大计。 民营企业主往往有着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对期股制寄托了制度建设和管理技巧两个层次的“厚望”。从资本家的角度出发,希望期股制独特的激励约束机制,能留住和吸引管理人才;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盼望期股制能为企业尽快长大提供“永动机”。 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处方 四通改制给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职工集资建立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并向原公司借款,回购原公司,新公司占原公司资产的51%,然后将全部资产51%量化到了个人,这样就把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科利华公司也对“股权激励”作了许多尝试,他们所制定的期权方案包括董事持股和针对公司经理人和骨干人员的期权方案。每一个董事都必须持有公司股票一万股以上,直接给一些骨干人员奖励相应的股票。持有者所持有的模拟股票期权在若干年以后分批激活。 著名经济学家,学者纷纷给民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开出了处方。戴园晨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不像国有企业那么麻烦,困难那么多,老板可以自己作主实行,实行股权激励的临界线就是分给了员工股权后,是否能为企业提高收益。一般是采取干股的作法,即实行分红权激励,员工离开公司后股权不能带走。苏所长为民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划清了步骤:首先要进行清产核资,认定到底有多少良性资产和净资产;其次非常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股权激励计划,明确股权结构将对股权结构进行怎样的调整、打算出让多少股份给管理者,认清持股来源,制定出完善的股权分配方案,根据员工工龄长短、历史贡献大小、所任职务的高低分配股份。再次,持股的具体方式可通过现金购买,也可通过企业借钱给职工购买,根据股份分红返还企业。还可以对关键岗位人员按职位配股,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授予奖励股等多种方式配股。民营企业还可考虑成立职工持股会,由专人进行管理,确保员工股份能获得应有的收益。 不少民营企业家看到别人实行期股制,便希望自己拿回去马上就能用,其实没有哪一个方案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民营企业只有“度身订做”才能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股权方案。 股权激励需慎行 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某些新兴的网络公司把“股权激励”作为吸引人才稳定管理层的“灵丹妙药”,想一“期”了之。但应该承认,由于我国并未建立健康、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想要大范围地全面推行“股权激励”无异于“无土栽培”,没有肥沃的土壤,“股权激励”不可能健康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