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镇企业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改革,使她脱了胎换了骨。”这是记者最近在苏南农村调查时常常听到的话。此话出自一些领导干部、经济界人士乃至普通农民之口,使人倍感惊喜。 记者发现,经过改革洗礼的苏南乡镇企业,从所有制结构到经济增长方式,直至地方政府的职能,无不反映了这种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正是这种“脱胎换骨”,使苏南乡镇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 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乡镇企业,从90年代初开始,就暴露了发展速度居高不下和经济效益相对下降的矛盾。到1996年,苏南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苏州和常州两市的利润额出现了负增长。 乡镇企业的滑坡向苏南人敲响了警钟。从各级干部到企业的职工,都开始面对现实,用冷静的目光来审视和分析乡镇在机制上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他们看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单一是企业缺乏活力和运营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而这一切都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和政企不分造成的。 在苏南地区,从乡镇企业诞生之日起,地方政府借钱办厂、政府领导干部插手企业的经营便成了一个通病。乡镇领导实际上成了企业的信贷员、推锁员和业务谈判员。他们往往不是从市场需要出发,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对企业下指令、压指标,结果造成盲目决策,重复建设,生产过剩,产品积压。 严峻的现实,使苏南人形成了共识:苏南乡镇企业除了深化改革,别无出路! 二 改革的锋芒,集中指向企业的产权制度。 早在1993年,常州市在其所辖的武进市邹
镇抓了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这个镇的164家企业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有的向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过渡,有的通过拍卖、转让,转为私营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改革中焕发了活力。到1996年,全镇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都翻了一番。 邹
镇的变化,震动了常州。各乡镇前往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兴奋地说:“邹
的今天,就是常州的明天!” 在这同时,苏州市和无锡市也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基层,抓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6年5月,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省委在全省乡镇工作会议上对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以后,苏南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党的十五大召开,又使这一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1999年底,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实现改制的乡镇企业已占总数的95%以上,“大而盈”和“大而亏”的骨干企业也有60%以上实行了改制。 在改制过程中,苏南各地特别注意因企制宜,合理确定产权组织形式,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先售后股、租股结合、兼并、拍卖、租赁等。 产权的多元化带来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苏南乡镇企业实收资本中,集体资本已从改制前的90%以上,调整为65%左右,非集体资本从改制前的10%上升到35%。 苏州市今年春天的一份调查显示,乡镇企业中各经济成份的资产比例,集体企业占45%,三资企业和个私企业占55%;资本金比例,集体企业占35%,三资企业和个私企业占65%;经济总量比例,集体企业占40%,三资企业和个私企业占60%。 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崛起,是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新气象。到目前为止,苏、锡、常三市农村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济总量已占整个乡镇企业的22%,比1996年以前增长了2倍多。去年, 苏州市乡镇企业有40%的经济总量是靠个私经济拉动的,常州市个私经济的发展使去年乡镇工业的增加值上升了10.7个百分点。就这样,苏南乡镇企业长期来由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开始形成。 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地盘活了一批存量资产和不良资产。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通过转让、兼并、托管、联合等形式, 共盘活闲置资产200多亿元,从而挽救了一批困难的乃至濒临倒闭的企业。 转制后的企业,真正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不少厂长小车卖掉了,手机不用了,高档烟不吸了。企业来了客户,不再动辄上酒楼,进饭店,而是由厂长领到自己家里或厂办食堂就餐。厂长经理出差,也尽量做到不乘飞机乘火车,不住宾馆住旅社。一个中等企业,一年节约80到100万元并不稀罕。 现在,苏南乡镇企业的亏损面正在缩小。无锡市去年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了28%,亏损额下降了39%;苏州市前几年亏损企业一度还达到30%,现在已下降到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