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静(196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管理系讲师。温州大学管理系,温州 325000 陈工孟(1964—),男,浙江永嘉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系

原文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这里所指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具有民营因素在内的经济。综观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过程,恢复过程(1979—1981年)和迅速发展过程(1981—1984年)。恢复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到1981年底,已有1.4万人从事个体工商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在迅速发展过程,大批城乡劳动力转入个体经济,使个体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成倍增长。截至1984年底,全年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30470户,从业人数达156726人,私营企业达1211家。虽然私营经济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但其所从事的行业仍然以手工业为主,主要形式是小规模的家庭工业。

      2.稳定发展和创新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稳定发展和机制创新。稳定发展是在继续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个体私营经济中出现的发展过猛和经营混乱的问题,温州市加强了管理和引导。通过改革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调节,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结构、从业人员、经营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适当调整, 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 到1991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153580户,私营企业达2322户。第二个方面是机制创新。温州的家庭工业经过恢复发展阶段之后,基本上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此时,迫切需要所有制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来与其相适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温州的家庭工业通过相互融合,组成了更具竞争优势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是温州民营经济的一种制度创新,它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机制灵活等特点,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到1986年底,温州市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0413个,年产值为13.61亿元,上交税收9240万元, 分别占全市乡村工业企业个数、 产值和税收额的71.3%、71.5%和69.6%。1988年起,温州市开始有步骤地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到1990年底,规范化验收合格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达576家。

      3.加快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 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到1998年底,私营企业达8315户,比1991年增加了2.58倍;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6022家,在温州市的1799家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 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有835家,约占总数的47%;产值约173亿元,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71%;利税14.4亿元,约占全部利税的40.79%。此外,股份制企业自1994年以来也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全市的有限责任公司为1100家,到1998年4月, 由股份合作制企业和私营企业转化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已达12400家,呈明显加快的趋势。

      二、温州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年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民营经济中,发展最好的和最有特点的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但其规模却明显偏小。1988年,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平均工业产值分别为122.27万元和2902.79万元, 而全省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平均工业产值则分别为242.43万元和5806.60万元, 温州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 规模也偏小。 1998年底,在835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属于大中型企业的只有12家, 仅占总数的1.4%,由此可略见一斑。 企业规模的偏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企业的经营效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多数企业从事传统加工行业。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从事传统加工行业,如皮鞋、打火机、服装、眼镜、箱包、低压电器等,而从事电子、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是由于温州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所致,它们在创建时往往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这些企业的业主只能选择他们所熟悉而且投资规模较小的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容易进入而且风险较小。也正因为如此,传统行业滚雪球式的发展使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不利于温州市三大主导产业(机电、化工和材料)的形成,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产品结构雷同,导致严重问题,如前所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了原料消耗少、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进行粗放经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产业特色。如柳市地区的低压电器、虹桥镇的电子元器件、磐石镇的服装以及龙湾镇屿田村的制笔业等都带有以上特色。这种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经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固然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产生效益,并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营模式日益暴露出缺陷:(1)重复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在所难免。 如在柳市镇范围内,约有2000多家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其中生产低压电器的就达70%左右。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面前,许多企业显得十分无奈。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客户,不惜进行低价竞销,有些甚至进行保本或微亏销售。低价竞销的最终结果,不仅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发展资金缺乏,投入后劲不足,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获利,不惜偷逃税款或降低产品质量标准,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经营,使企业的形象大受影响。(2)产业结构雷同,也使地方经济面临较大风险,即一业兴, 则全镇兴;一业衰,则全镇衰。(3)产业结构雷同, 还将导致资本与劳动力的投放不尽合理,速度与效益的增长不够协调,从而使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对滞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