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人才资源前景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厂长经理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为私营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思想支持

      建国50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始终是社会敏感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地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该理论的重大突破无疑将为私营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地位”等条款,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有利于私营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这些理论导向的变化有助于消除人们思想上的顾虑,从而为私营企业人才引进提供有利的思想支持。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十五大后,各地纷纷出台了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像对待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对待私营企业,在税收、贷款、项目等方面实行扶优扶强政策。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1998年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实行。这标志着目前仍实行经营许可制的外贸领域已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私营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近期施行的《证券法》没有把所有制作为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的依据,这为私营企业改制上市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意味着只要符合《证券法》有关规定,非公有制企业、非国家控股的企业可能获得比以往更多的发行股票上市的机会。实际上,私企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买壳上市已取得了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1998年两年通过收购、兼并而间接上市的私营企业就有18家。此外,对人才流动影响最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有望得到全面的推进。去年取消了毕业生就业中的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到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只需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即可。

      三、目前私营企业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天地

      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加上我国私企是在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普遍实行民营化以及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我国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既有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一面,又从根本上有别于我国国企的经营管理机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表现为在用人用工方面,私营企业彻底打破了铁饭碗,企业对员工的招聘使用由经营者根据本企业的需要和市场情况,随时用各种方法把所需之人请进来。在职务晋升方面,私企基本上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摒弃了国企中那种论资排辈,靠关系占位,能上不能下的官僚作风,使真正有才之人可以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谋取相应的职位。在利益分配方面,私企能做到奖罚分明、按劳分配。经营者有权对为企业作出贡献的人随时给予各种奖励,而不用担心为此犯错误。一些私营企业还大胆借鉴国际上许多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深圳华为推行“劳者有其股”,使一大批年轻的博士、硕士为其拼命。在工资待遇方面,从目前情况看,一般的私企员工工资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工资大大高于国营单位。如1999年2月2日在京举行的’99迎春北京人才大市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上,私营企业公开叫板。深圳海王、华为,温州神力、巨龙通讯等公司开出年薪10—30万元的价码,贵州神奇制药集团公司则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年薪50万元。在私营企业管理者方面,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私营企业家已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光有资本与经营才能是不够的,要想使自己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量吸收和培养各方面人才,走科技兴业的道路,因此,高薪聘用人才、培养人才并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已成为私营企业家的共识。

      四、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为私企人才上进提供了机会

      近些年国企效益不佳、大批职工下岗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劳动力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人们的就业观也从怕到私企工作转为主动到个体及私营企业求职。 根据国家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仅在1997年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就业和下岗职工就达353.3万人。 到1998年底,全国私企已达120.1万户,比上年净增24万户,增长25%; 从业人员1709万人,比上年净增359.82万人,增长26.67%。

      福利保障制度的社会化,为人们思想的转变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近几年,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养老、医疗等保险的社会化,国企的优越性不再那么明显,这就会使各方面人才割断“国营情结”,服务于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

      从高校毕业生看,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总体需求呈逐年递减趋势,就业压力大,毕业生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不再以所有制性质、工作轻松、地位荣耀等作为择业标准,而常常以经济利益、自身发展为标准。此外,许多毕业生还把工作岗位的流动看作是取得社会经验的一条途径,这些无疑为急需人才的私营企业创造了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