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28(2000)02—0027—03 近年来,为促使广大乡镇企业走出困境,我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行战略性调整。迄今,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已有半数以上乡企顺利改制,而且90%以上的改制企业运行良好或基本正常。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以及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等方面仍严重滞后于市场变化,致使改制后的乡企产业结构问题仍很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仍是首要问题 1.三次产业间发展严重失衡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省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得益于当时的买方市场环境,多数未经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主要是对竞争性领域内城市工业产品的模仿,以低成本、低门槛进入市场。因此,在其发展之初就形成了偏重于工业的结构缺陷;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没有相应的、专门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没有抓紧机会进行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至今,三次产业发展已严重失衡。从产值结构上,1997年,我省乡镇企业总增加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8%、90%、8.2%;从事各项产业的企业数比重分别为2.4%、64%、33.6%;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8%、89.6%、8.6%(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1998》《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98》)。从中可见,在我省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在数量上、产值上以及就业人数上目前均占绝对优势地位。然而,目前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是乡镇工业企业,它们在产业层次上、产品结构上及技术水平、管理上都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相当多的工业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同时,乡企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又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可以说过度偏重工业发展尤其是低层次工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是造成近几年来我省乡企不景气的直接原因。 其次,我省乡企发展与农业的关联度低。全省从事农业的乡企比重极低,仅占全省乡企总数的2.4%,实现增加值仅占1.8%,而同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却高达24.7%。此外, 乡镇工业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只占29.6%,而且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乡企亦属不多。地处农村的大多数乡企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却对很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农业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我省乡企发展中的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也与作为农业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符。虽然,我省已开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仔细一分析,却不难发现,当前我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很多企业如:春都、双汇、万龙等多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合资企业,而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各地乡镇企业却参与者较少。 此外,虽然至1997年,全省已有1/3的乡企从事第三产业,但实现的增加值仅占当年乡企总增加值的8.2%, 远低于当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28.2%。况且, 其中大多数三产企业为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仅集中于交通运输、批零商业、餐饮业,从事其它三产行业的企业很少。整体上看,其发展没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及引导,基本上是自生自灭,发展无序、滞缓,增长速度低于乡镇工业。这种状况,已严重滞后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口城镇化趋势的要求。 由上可见,当前我省乡镇企业发展过度偏重于工业的情况未有明显改善,三次产业间比例严重失调,发展极不平衡,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2.缺乏先进的支柱与主导产业,产业升级难度大 当前,我省进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要培植、扶持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发展势头与带动效应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农业企业发展过去未受到足够重视,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虽然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潜力与前景乐观,但就农业目前发展水平、实力、受重视程度而言,短期内难以担当起一地乡镇企业主导产业的重任。其次,虽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趋势所向,但受其目前发展状况、农村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亦难以担当主导产业。那么,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仍应是我省乡镇企业发展的主导与支柱。但是,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多数仍未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占优势的产业中撤退出来,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为数不多。据统计,目前全省乡企形成的六大支柱工业分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开采与加工、机械制造与加工、纺织工业、食品饮料业、造纸业。显然,构成全省乡企骨干的这些工业部门多属于“夕阳工业”或不占优势工业;而且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资金密集度低,规模小,环境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在未来发展中不可能充当主导产业。众所周知,旧的主导产业被置换、淘汰,必须要由新的较先进的主导产业来代替,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顺利实现。然而,目前我省乡企向新兴产业转进受到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举步维艰;旧有的支柱产业在技术改造、管理创新上亦困难颇大。这是近年来我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结构高度趋同现象仍很突出 由于乡企在形成过程中与国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省乡镇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工业的所有行业,尤其是在竞争性的工业品市场领域,与国企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上严重趋同。这也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然而,该现象至今未得到有效改观。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主要行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国有工业主要行业总产值占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比较,见表1, 若按产品原材料种类与加工类型比较,乡镇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占29.6%,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3%,采掘业占11.2%, 原材料工业占12.5%,加工工业占38.4%,相应地,国有工业分别为28.2%、5.6%、 13.6%、28.5%、24.2%(数据来源同上)。比较结果表明,我省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的行业结构高度趋同,集中于食品饮料业、建材、机械、煤炭采选、化学、冶金、纺织等传统工业,结构偏重。那么,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产品结构的趋同。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领域,趋同现象最为严重。目前,我省乡镇工业生产的产品范围极广,并且其中许多产品还占到全省整个产品总量的较大份额,如原煤、水泥、服装、纺织品、中小农具、砖瓦等占到同类产品的40%~90%。这一方面说明,乡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却反映出乡企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市场上过度竞争。优化产品结构,培植名牌产品,是优化产业结构乃至整个乡企经济结构的突破点。而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上不去,正是我省多数陷入经营困境的乡企之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