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努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攻坚战的同时,许多人又把关注和探询的目光投向了乡镇企业。河北“老乡”到底怎么啦?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我省乡企改革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最近我们先后走访了省直有关部门并深入到廓坊、沧州、邢台及霸州、固安、三河、大厂、黄骅、沙河、隆尧等地,对全省乡镇企业改制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一、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乡企改制势在必行 乡镇企业是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已超过85万家,从业人员750万人。目前全省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7.8%、 国内生产总值的35.4%、工业增加值的51%、财政收入的24.6%、出口创汇的46%、农民收入的49.3%都来自乡镇企业。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崛起对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对开辟有河北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对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9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同全国一样,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势头受阻,在速度和效益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这里仅以近三年的情况为例—— 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分别下降5和28.3个百分点,其中乡村集体企业增速下降高达33.4和28.6个百分点,亏损额达55亿元,关停企业近1万个,有5个市集体企业利润总额呈负增长; 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完成的增加值和上交利税又分别下降了11.6、11.8和3.2个百分点; 1999年上半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幅同比又下降6.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增幅分别下降7.1和4.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下降1 个百分点;下半年尽管增速趋快、形势趋好,但预计全年增幅同比仍下降3-4 个百分点,利税增幅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这几组数字,意味着河北的乡镇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告别短缺,一般性工业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生产资料销售平淡,消费品市场缺乏热点。目前,我国市场上95%以上的产品趋于饱和或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严重。而乡镇企业中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的产销率又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产销率,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的“夹缝”越来越小。二是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崛起,特别是随着WTO向中国敞开大门,国际跨国集团的纷纷抢滩登陆, 使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了,乡镇企业尤其是乡村集体企业原有的机制优势所乘无几,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三是税收、金融、投资、外贸、外汇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乡镇企业正逐渐失去了优惠政策的庇护,宽松信贷的支撑。现在银行对一般乡镇企业增加贷款没有积极性,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相当普遍,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在减少。加之不合理负担名目繁多,造成企业效益多方分流,导致这几年乡镇企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后劲。 从内部环境看,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面对新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多数乡镇企业不仅存在着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者素质差等问题,而且在产权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缺陷也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不相适应。由于产权模糊、政企不分,往往盲目投资,造成决策重大失误,资金使用率明显下降;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狭窄,资金紧张而无法向社会直接融资;一些企业高息募集资金,致使运营成本加大,利息侵蚀利润,经营风险加大,特别是高债务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集体资产跑、冒、滴、漏多,流失严重,最终形成亏损面不断扩大的状况。 要扭转这种状况、改变这种局面、克服这些困难,使我省乡镇企业重新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抓好机制创新,这是焕发乡企生机、增强乡企活力、再造乡企新优势、实现乡企新跨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解决乡企深层次矛盾、打开乡企机制弱化这个“锈锁”的一把钥匙。 二、乡企改制中一些有益的做法与成效 我省乡镇企业改制的探索与试验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省委、省政府一直比较重视这项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具体部署。经过对乡镇企业改制的总结与规范,从1997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开。截止目前,全省乡镇集体企业中已有36791 个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面积达88.6%。其中建立有限责任公司1237个,股份有限公司34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19081个;实行拍卖、租赁、兼并、转让、破产等形式的企业共16135个,占集体企业总数的38.85%。尽管各地进度有快有慢,起步有早有晚,但总的看,发展势头还是好的。在改制过程中,各地基本上都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坚持多种改制形式并存,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势利导、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在具体操作中,大都采取了以下几种作法和形式: 1、对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发展潜力较足、 产品有市场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通过产权界定,依法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华美粮油食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由三河市高楼镇与北京市粮食局饲料公司和香港港佳干劲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兴办,1997年又与南斯拉夫合资兴办了金河果汁厂,既有内资, 又有外资, 总资产4.02亿元,在产权界定之后,组建成立了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使其获得稳步发展。按此方法,河间市先后将31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组建成企业集团,把最初的企业变成了由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把228家企业改制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 并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