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西部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作 者:
徐宪 

作者简介:
徐宪 重庆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农村社会变迁

      (一)社会分工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分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继续推动着社会分工向纵深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商业等同农业的关系从若即若离的状态逐步转向制度化、定型化和专业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走出了传统农业和传统家庭规模的窠臼。

      (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农民进入乡镇企业的数量激增的同时,其整体素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面对先进的机器工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客观上要求这些新型农民必须具有更新的头脑和更宽广的眼界。由于这是一种出自于与其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迫切需要,许多乡镇企业以及劳动者在提高劳动力素质问题上表现出过去少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渐对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加深了理解。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许多乡镇企业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备各种职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支队伍对乡镇企业发挥潜力和优势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

      (三)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改观。农民在本乡本土开办工厂、商店、旅馆和各种服务行业,使昔时生产和生活方式单调的乡间田畴出现车水马龙的热闹和繁忙,大道高楼以至新的城镇集市也随之应运而生。乡镇企业与本乡本土的天然联系带动了整个社区发生同构性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以及道路、桥梁的修筑提供了大量财力物力,改变了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区共同体,社区状态对乡镇企业稳定发展有直接影响。两者命运相连,有着互为充实,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的更新。在城乡沟通中,乡镇企业处在前沿位置,有的直接与城市工业配套,有的则与城市工业联合,彼此利益相关,融为一体,从而成为城市文化的直接输入渠道。因此,除了经济效益外,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乡镇企业在其所在社区也有形无形地产生着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工业文明因素的注入,极大地动摇了农村的传统势力和小农经济思想。人们办实业、干经营、搞技术、跑买卖、务流通,活动半径越来越大,社会互动频率显著加快,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不复存在。人们出自于必需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远远超过了传统农村的血缘、婚姻和家庭的狭小范围。随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篱笆的破除,人们眼界大开,公开参与意识和开拓精神大有增加,许多方面的生活习惯也不再墨守成规。大至整体性的社会风气,小至具体的婚丧嫁娶,待人接物都日益引入了带有明显城市社会生活特征的新形式和内容。在家庭规模上,目前农村特别是城郊有趋向接近城市状况之势,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在比例上有大幅度下降,核心家庭形式已普遍化。传统农民家庭的含义也有所变化,有的家庭所有成员都已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其一切起居劳作、收入消费等,均与城市工人无异。其所谓差别,从事实上来看,仅仅只是在于中国特点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规定上的侧重理解而已。上述种种,客观地反映出乡镇企业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综合影响。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社会制约问题

      (一)社会认识问题。当年广大农民开始从土地中大规模转移出来,进入乡镇企业从事工商活动时,曾引起许多惊异和疑虑,种种非议和歧视与乡镇企业相伴而生。随着乡镇企业逐渐在竞争激烈的非农产业中立住了脚跟,人们对其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量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力,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出的特有的功能已少有置疑,但是对乡镇企业发展方向和前途的认识上,仍然是其说不一,常常导致乡镇企业的社会形象模糊,社会信誉降低。

      (二)社会地位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现阶段社会现实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客观存在。关于乡镇企业是属于工业还是属于农业,其职工是工人还是农民,就是一个一直被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由于乡镇企业角色的不确定性,以至常在资金、能源、原材料、运输等必要生产条件上遭遇各种阻碍,常处于调整中舍卒保车的“卒子”位置上,隐忧很大。

      (三)社会负担问题。乡镇企业根基尚浅,且参差不齐,财力有限,许多乡镇企业常受资金短缺困扰,为此关门歇业的不是少数。乡镇企业产品的生产、物资的供应及原燃材料来源没有保证,全凭自找门道,常高价购进,又自寻销路,本应留有相当余地以提高自身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但实际生活中名目繁多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确实使乡镇企业负担沉重。近年来这类现象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屡禁不止,大大削弱了乡镇企业的生存能力。

      (四)社会责任问题。有的地方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对本应同时兼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通盘考虑,顾此失彼,以至造成公害。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和条块分割等原因,数量激增的乡镇企业在布局上存在混乱现象,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脱节。一些乡镇企业的永久型半永久型建筑和设施占地占道,遍地开花,支离破碎,给统一规划和开发带来了很大困难。一些乡镇企业远不完善的技术力量和工业设备对其所在社区的山川河流、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有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往往缺乏有力措施,有时仅以罚款了事,因而一些乡镇企业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生产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三、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问题。从农业转向工业,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生活规律,以前已成为习惯的模式都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建立工业生产必须具备的规章制度,制订乡镇企业职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首要的必然要求。不过,目前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这一涉及面很广的“制度转换”过程远未真正完成。一些乡镇企业在制度建设上缺乏主动意识,无章可循,自行其事。乡镇企业的领导人过去大多是农村基层负责人,他们对农业生产很熟悉,甚至可以靠某种个人威信一呼百应,但对乡镇企业必须依靠制度来约束规范生产经营和职工行为则缺乏经验。与城市企业相比较,乡镇企业的制度化观念要淡薄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