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八届二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把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做为促进郊区二、三产业发展和保证郊区经济稳定增长的一项战略措施提出。二次创业是今后一段时期郊区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它与一次创业相比较有着本质的不同,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对实现二次创业的思路、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郊区乡镇企业一次创业回顾 从1981年起,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相继经历了1981—1986年、1987—1991年和1992—1996年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历程6年。农村国民收入高峰年的增长率为26.9 %(1984),低谷年为12.9%(1986);乡镇企业利税增长率高峰年为47.85 %(1983),低谷年为8.9%(1986)。这一阶段, 郊区贯彻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指示精神,开展“致富大讨论”,积极兴办乡镇企业,为大工业配套加工零部件,乡镇企业得以迅速发展。郊区劳动力大量由农业转向非农业,较快地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个数迅速膨胀、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处于典型的数量扩张阶段。六年间乡镇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增加了5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4万人; 乡镇集体企业个数1986 年比1980 年增加10783家,增加了2倍多。 第二阶段历程5年。农村国民收入高峰年增长率为44.6%(1988 ),低谷年为10.8%(1991);乡镇企业利税增长率高峰年为40.2 %(1998),低谷年为6.9%(1990)。这一阶段, 郊区经济开始逐步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并坚持走改革、开放、引进、联合之路。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乡镇企业是工业的第二战线,大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鼓励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进行广泛的联合;同时,乡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发展了一些拾遗补缺、相对独立的工业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非农产业劳动力增长速度放慢,但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规模显著扩大,开始逐步向质量提高、产品升级时期过渡。5 年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加29.38万人,年均5.87万人, 新增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平均规模达到214.2万元,比上一阶段21.8万元增长了8.8倍。 第三阶段历程5年。 农村国内生产总值高峰年增长率为31.8 %(1993),低谷年为-1%(1996);乡镇企业利税增长率高峰年为62 %(1994),低谷年-53.2%(1995)。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郊区经济步入全面大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郊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郊区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郊益、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乡镇企业提出以开放为龙头,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发挥灵活机制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双上工程”和“与国际化接轨工程”,开始走向相对独立的全面自我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是资金投入迅速增加,但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减少,产品结构性矛盾显现,经济效益水平逐年下滑, 各方面压力较大。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 年猛增到227.25亿元,新增144.86亿元,平均年增加28.97亿元, 是第二阶段的2.85倍;企业个数减少2.4万个,从业人员下降10.08万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乡镇企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乡镇企业的一次创业,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靠数量扩张,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1978—1996年,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224亿元,年均增长26.65%;企业个数增加到77069, 年均增加4055个; 集体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118.7万元,增长了15倍;从业人员达到101.2万人,增长了4.5倍;总收入达到583亿元,增长了73倍,年均增长27%;利税总额达到53.7亿元, 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7.7%。乡镇企业依靠快速投入劳动力、资金和大办新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 2、第二产业始终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产业, 工业结构的基础是大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转移。1996年,郊区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61.98 万人,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1.2%,在最高峰1985年时曾占到85%;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总收入占集体企业总收入的57.4%,利税占55%。郊区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主要起步于城市工业的扩散转移和与城市的分工协作,形成了与城市工业垂直的分工体系。城市主要发展重工业,郊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城市发展精细加工和主机,乡镇企业发展简易加工和零配件,城市发展技术密集产品,郊区发展资源和劳动密集产品;城市产业升级、集中,乡镇企业拾遗补缺。据有关资料显示,在8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总产值中为城市工业配套产值部分占2/3, 至1995 年仍有40%的产品是为大工业配套生产的。 3、银行贷款是乡镇企业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1978—1996年间, 集体企业平均年增固定资产原值11.7亿元,年均增长26%;平均年增流动资金16.6亿元,年均增长33%。如此高强度的投入,除一部分来源于集体经济组织及合作协作企业投入资金外, 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 到1996年达到81.5亿元,年均增加4.77亿元,增长38.75 %(实际情况可能要比这里的统计数字高得多)。据1996年我们对某县40家企业的调查,其中30家建厂初期投资总额的57%来自银行贷款,有6 家企业全部靠贷款;其中35家企业63.5%的流动资金通过银行贷款。由此可见银行贷款对于促进郊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集体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低。 在一次创业中,乡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充当投资及经营管理主体,兴办单一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政府既是资产的所有者,又是资产的经营者。到1996年底乡镇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4.3亿元, 占整个乡镇企业的94.3%,总收入、利润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7.3%、76.7%;郊区个体、私营经济自1984年后开始萌芽,最近几年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及企业规模小(平均固定资产原值2.15万元)等原因,在郊区乡镇企业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