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板块” 万里长江,去年一座世界第四、中国第一的宏伟大桥在江苏境内建成通车。 这就是江阴长江大桥。桥南这片土地叫江阴,是个县级市。 据介绍,这个占全国万分之一面积、千分之一人口的县级市,到去年已有八家公司上市,占到全国百分之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江阴板块”。专家说,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八家公司,有独立自主公开发行人民币A股股票并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如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法尔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有捆绑组合上市的;还有买壳上市的。 一个县级市何以会形成一个股市板块?人们对此不能不加以研究、思考。“江阴板块”是怎么产生的?“江阴板块”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作用?对东部地区有何启迪?尤其对一度被人们议论纷纷的“苏南模式”意味着什么? 产生的基础 “江阴板块”的出现,当然与当地企业市场意识强,政府积极引导、搞好服务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背后有雄厚的区域经济实力支撑,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结果。1999年,江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35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全市已拥有企业集团150多家,其中国家级集团46家,省级集团84家。有12家大集团利税超亿元。没有大企业集团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靠“操作”,“江阴板块”是不可能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的企业集团中主要又是乡镇企业。农业部公布的全国规模最大千家乡镇企业,江阴就占41家,最高利税乡镇企业,江阴占到36家,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江阴占52家。华西村、阳光集团、双良集团等全国有名的企业就有好几家。“江阴板块”主要是乡镇企业唱戏。正是乡镇企业的突出表现,创造了“江阴板块”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苏南模式” 说到江阴的乡镇企业,就不能不说到“苏南模式”。 80年代初,古来富庶的苏南地区抓住农村先期改革的机遇,利用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力量和老工人,遍地开花,迅速发展起一大批生产加工型为主的社办队办企业,即社队企业,也就是今天的乡镇企业。其特点:第一,镇村集体投资,集体所办,集体所有;第二,以工业加工型企业为主;第三,村村社社都办,地点分散,一般规模较小。苏南地区由此迅速发展起来,走在了全国农村的前头。人们称其发展模式为“苏南模式”。 80年代后期,“苏南模式”逐渐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工业的挑战;其次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大批三资企业的挑战;再次是以温州等地为代表的个体私营经济的挑战。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隐去,各种工业产品都面对买方市场,一些乡镇企业遇到了困难,有些甚至于倒闭。“苏南模式”由此引起了争论。有人甚至基本否定了这个模式。 客观评价 过程和阶段性是一切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形态。在事物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问题在于能不能够冲破这种局限。“江阴板块”的产生,是“苏南模式”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苏南模式”的新生。它来自于“苏南模式”,发展了“苏南模式”。 事实上,90年代中期以来,苏南各市(县)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自我超越。从体制创新到产品、技术创新,都各展所长,各有所获。比如昆山市,就以发展外资企业见长。一个县级市,已批准外资企业2000家,合同利用外资84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38亿美元,其中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有9个,区域经济发展被推向了新高。苏南各市(县)对原有的乡镇企业体制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超越,既来自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来自于对自身弱点的认识。超越的程度取决于认识的高低。 江阴的做法 “苏南模式”在江阴焕发出青春,主要得益于:一、比较自觉的大企业意识。90年代以来,江阴就有了培育大企业的意识。目前众多的企业集团是较长时间有意识培育和企业朝着明确目标迈进的结果。政府有把企业扶大扶强的明确指导思想和实际措施,企业自觉追求一种长远目标。二、素质较高的企业家队伍。他们大多数是当初的创业者,如华西村的吴仁宝,阳光集团的陆克平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家,理想主义者;有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市场和发展企业的实践经验。这支企业家队伍在实践的磨练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断接受现代大工业思想的群体意识。三、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真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企业一心一意发展壮大自己。四、较早开始对原有乡镇企业体制进行了改革。五、先人一步认识并勇敢参与资本经营。政府和企业共同谋划,政府发挥了推动的作用。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很多地方借鉴的。当然,最终与苏南人的精明和发展经济的传统也不无关系。 新的挑战 “江阴板块”的产生,标志着江阴人在以往的挑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使“苏南模式”获得新生。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无论是“江阴板块”还是“苏南模式”都将接受更加严酷的挑战与竞争。人们注意到,在以往的体制中,改革的余地确实很大。三大产业结构,还有很大调整空间。今后将在一个现代信息社会参与竞争,后劲将不会单纯由经济总量而是由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程度所决定。思路可能要更开阔,观念可能要更新;挑战的层次会更高,接受挑战的本领要更强。能不能迈过下一道坎,继续保持苏南的发展,关键看苏南人如何认识新的挑战和能不能抓住机遇了。不过,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就像江阴人勇敢地闯过了上一关,必将能顺利闯过新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