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与发展小城镇“捆绑式”联动推进

——缩小地区差距较为现实的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俊甫 湖北

原文出处:
改革纵横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五”期间,加大中西部的开发力度已摆上了中国最高决策机构的重要议程,向中西部倾斜是当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汲取东部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加快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捆绑式”的联袂发展,必然能与中央加快中西部大开发的外部环境相得益彰,对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

      目前,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约40%来自乡镇企业,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已占到80%以上,而西部地区却不足8%, 这是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先看规模: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为5.3万多亿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75.6%、17.5%和6.9%,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西部的4倍多和11倍多。 江苏一个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是西部9个省、区总和的3.4倍多。1995年在全国365 个亿元乡镇企业中,东部占343个,中部22 个, 西部为零。 再看发展速度:1990—1995年6 年间,按现价计算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东、中、西分别为48%、29.2%、16.6%,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接近西部地区的3倍。

      二是在企业制度安排上(见表一)。实践证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乡镇企业较为理想的制度安排。东部地区经过80年代的规模扩张以后,90年代基本上都开始转入制度创新阶段,也即人们所说的“二次创业”。但西部地区在这一方面却非常滞后,连第一次创业也没有完全展开。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对于提升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极有帮助,但这类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

      表一:

      

      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

      

      数量 所占比数量 所占比

      

      (个) 例(%) (个)

      例(%)

      总数24621 100 168779

      100

      东部1039942.2 81298 48.1

      中部1238050.3 80348 47.6

      西部 1824 7.5

      7333

      4.3

      

      

       中外及与港澳台商合资合作企业

      

       数量 所占比

      

       (个)

      例(%)

      总数 29779

      100

      东部 27727 93.1

      中部

      1759

      5.9

      西部293

      1.0

      三是在市场导向上(见表二)。综合表一和表二就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无论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数量上,还是在出口产品交货值上,所占的份额都极其微弱。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大部分则囿于地域限制,所从事的大都是技术含量低、污染重、耗能高的资源消耗型的加工工业,甚至是国家产业政策淘汰、限制发展或明令禁止的产业,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表二:

      

      年营业收入1000 出口产品

      

      万元以上企业 交货值

      

      数量

      所占比数量

      所占比

      

      (个)

      例(%) (个)例(%)

      总数49764

      100 6947 100

      东部33783 67.9 6215 89.5

      中部13073 26.3

      589 8.5

      西部 2908

      5.8

      143 2.0

      (表一、表二数据均来自1997年度全国乡镇企业财务统计年报汇总资料)

      (二)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之于国际平均水平较低,而且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人口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从总体来看,县城及以下的小城镇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严重滞后,早已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只能“离土又离乡”,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屡屡掀起中国特有的“民工潮”。

      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市化的差距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90年代初就已呈现出城市群的轮廓。比如,被誉为广东“四小虎”的顺德、中山、东莞、南海,大小城镇星罗棋布,集中在以省会城市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基本上组成了一个城市群;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亦如是。这些地方正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乡镇企业发达,非公有制经济活跃,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而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7%,人口占23%,而城市数量仅占19%。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共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县城及县以下城镇的建设,不论是规模、经济活力,还是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力,都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可同日而语。

      减少农民不仅是我国现代化需要的,也是解决农村、农业问题所要求的。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生活基地逐步由农村转向小城镇,由农产品的生产者逐步转为农产品的消费者,不仅能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还能大幅度拉动社会需求。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农村城市化步伐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市场需求就会呈现比较好的梯度,仅家电产业至少可以高速增长20年,耐用消费品对中国的带动至少还有10余年。

      据估算,未来10年,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需要转移、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的压力较大的时期。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容纳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场所,将分流和吸收二分之一的农业剩余人口,减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压力,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高潮必将到来,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好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