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营经济高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始终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私营企业自1989年以来,注册户数平均每年增长34.3%,从业人数平均每年递增30.1%,注册资本平均每年递增67.2%,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8.8%。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截止1998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达120.1万户,从业人员1709.08万人,注册资本7198.06亿元,创总产值5853.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59.35亿元。与之相应,个体经济(1997年)达到了2851万户,从业人员5442万,注册资本2573亿元,创总产值45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74亿元。 二、民营经济在就业、纳税、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吸纳安置下岗职工301万人次。在全国1700多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近千万人,比上年新增220多万人,农村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30多万人,比上年新增130多万人。 ——民营经济在出口创汇、提供税收等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8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纳税额700.77亿元,比上年增加160.77亿元;全国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创汇折合人民币21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六成以上。 三、民营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实力增强,经营规范化程度提高 民营企业平均每户的经营规模也在扩大。截至1998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已达59.94万元,比1990年的9.8万元增长5倍多。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集团,1998年底,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0.78万户,比上年底增长43.85%;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7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9.2%;私营企业集团1563户,净增564户,比上年底增长56.46%。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企业规范化程度逐渐提高。据统计,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组织形式的私营企业,其比重逐年扩大,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达62.16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51.76%。 四、民营企业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宪法的高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肯定,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内,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当经营与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面向新世纪,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在下世纪中叶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民营企业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1.民营企业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能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形成竞争优势是民营企业成败的关键。目前一批民营企业家已经看到,高新科技投入能够获得的快速而稳定的回报,是最为看好的投资领域。有关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宽民营科技发展的法规条例和扶持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促进民营资本与个人智力资本结合,调动科技开发创业的积极性,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将是私营经济吸收更多的民间游资与民间技术开发成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良好契机。 2.民营企业要迎接二次创业的挑战。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大潮中出现,在公有经济转变僵化体制的时机和空隙,利用民营经济机制灵活的优势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秩序的规范,随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机制转变的完成,民营企业和公有经济在机制方面的差距趋于减弱,市场竞争更加严峻;随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弱点开始显露。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控制的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这种权力集中的家族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但在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突破以家族为核心的管理权分配方式,实现由传统家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广招人才,重用人才,就成为影响和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为此需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自觉地引进人才,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3.民营经济要正视信誉的挑战。民营经济在其发展前期,难免采取很多不规范的经营手段,他们在积累原始资本的同时,也在信誉和形象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视信誉挑战,培育良好的形象的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家的共识。 4.民营企业要面对共同创业、共同富裕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生产力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共同富裕的挑战分外严峻,分外持久。民营经济只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持之以恒地兼顾社会效益,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为社会、公众所认可;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保证民营经济的事业不断发展,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