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镇企业20年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伟荣 苏州市委研究室 215004

原文出处:
常熟高专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苏南乡镇企业在20年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极其辉煌成就,充分印证了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苏南乡镇企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也已经认识并正在走出包括所有制结构问题、政企关系问题以及发展速度问题的三大认识误区,它预示着苏南乡镇企业将在下世纪初的头10年里必将再创新的辉煌。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法分类号 F124

      导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因而,我们在回顾辉煌历程,总结成功经验,以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必胜信念的同时,更有必要依据变化了的情况,把握变化中的走势,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以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在改革开放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分别给予乡镇企业以高度的评价。邓小平同志称乡镇企业为“异军突起”。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现在国民经济新增份额中有很大一块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搞好乡镇企业,对实现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加强农业,搞活国有企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老乡,不能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恰恰说明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始终热切关注着这一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生事物。过去的20年,乡镇企业成了农村经济改革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出现了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经营机制僵化等诸多问题,值此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将以何种姿态跨入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显然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和亿万农民未来命运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苏南农村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苏南农民在“异军突起”中先着一鞭,独领风骚数十年。在新形势下,苏南乡镇企业又最先面对二次创业的巨大挑战和艰难转折。因此,通过对苏南这样一个聚焦点的剖析,我们就能够大体了解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可以较为正确地把握其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运行规律以及经验教训。这是本文的题旨所在。

      一、20年铸就的辉煌

      苏南乡镇企业以乡、村两级集体兴办的工业企业为主体,中共中央1984年4号文件以前称社队工业。它破土萌生于50年代末,其间几经周折,几经劫难,直至改革开放的80年代,方始进入了辉煌的大发展时期。如果说,在其萌生之初,仅不过是农村广阔天地中微弱的“星星之火”,到80年代便已蔓延成熊熊的“燎原之势”,其经济总量增长之迅速出人意料。1978年,苏南乡镇企业总产值仅26.08亿元,1994年已达到3835.97亿元,即使剔除一些人为的和不可比的因素,年均递增速度也当在30%左右。如此惊人的发展势头,恐怕也只能用“异军突起”来概括了。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整个苏南经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农村经济突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框架,结构急剧变化,总量迅速扩张。1978年,苏南农村总产值仅60.05亿元,工农业产值之比为25:75,1994年达4000亿元,两者之比变为96:4。其次,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苏南工业总产值共134.31亿元,其中乡镇工业只占19.42%;到80年代中期,苏南乡镇工业已成为整个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1994年已占到76.74%。在此期间,城市工业尽管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也扩大了将近10倍。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苏南乡镇企业的超高速运行,形成了农村推动城市这样一个鲜明的发展特征,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80年代以来的10余年时间里,苏南地区的GDP增幅基本上保持在20%左右。

      第二,乡镇企业的崛起,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过程,也是我国最终解决农业、农民、农村工作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其中核心的问题则在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耕地上转移出来之后,社会能否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无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在此过程中,苏南地区530余万农村劳动力,有将近半数被吸纳进了乡镇企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战略大转移;苏南430个乡级以上小城镇,由于乡镇企业及其职工的大量集结,城镇规模和人口规模成倍扩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城市化、高密集的城市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由于坚持贯彻“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宏观调节政策,每年都有大笔乡镇工业利润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农村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耕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反而更加巩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当然,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自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小胜即满,自我陶醉。但至少,我们在苏南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第三,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面对的是势如坚冰的传统体制和强大的习惯势力,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熟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苏南乡镇企业曾被费孝通先生誉为“草根工业”,它既无国家计划投资,又无计划物资供应和计划销售渠道,完全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凭借市场的手段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一支“异军”的突起,一下打破了我国当年经济生活中万马齐喑的局面,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格局的一统天下,客观上充当了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头部队。尽管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有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目前我们还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更叠的过渡时期,对此我们不能估价过高。但至少,在共和国的改革史册上,苏南乡镇企业是应该记上头等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