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当扛起这个大旗,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当“龙头”,唱“主角”。 乡镇企业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乡镇企业已有35万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造增加值5800亿元。联接农户数以千万计。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已经从补农、建农,发展到带农,也就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由于乡镇企业产业选择与城市趋同倾向、产供销分割体制、农副产品加工业消费市场狭窄、加工增值的技术没有突破等原因,就总体而言,本来是乡镇企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乡镇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仍然是不高的,1998年达到26.6%。而且,本来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国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增加值中的比重也不高,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中部只占20%左右,西部只占3%。 勇挑农业产业化“龙头”的重担,转化农副产品,是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重大战略调整,对乡镇企业来讲是一篇大文章,今后应主攻这一产业,从战略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主攻农副产品加工业,首先可以建立起乡镇企业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乡镇企业是以农民为主体从事工业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联系。发展“龙头”企业,就可以利用“资源就在手头”这一天然要素禀赋,大大节省成本,比如农副产品具有数量大、分量重、易腐烂等性质,在原料产地加工,可以减少损耗和运输费用。 其次可以促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由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长期被认为是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历来对资源投入缺乏吸引力,它的缓慢发展严重地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解决米袋子、菜篮子的最根本道路就是通过“龙头”乡镇企业的带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连结成一个产业链,使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协调运转,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与经营形式。 第三是可以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使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小生产者有组织地走向千变万化的市场,使农业与市场顺利接轨,减少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这样做,“龙头”企业就处于市场开拓的“上层”,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建立市场营销队伍,推销产品,反馈信息;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把“龙头”伸到国内外市场中间,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结起来,给农户提供更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给农户合理的利益回报,提高农户抵抗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种难、卖难、增收难、获得信息难等问题。 第四是可以成倍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经济发达国家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是原值的5-7倍,我国只有2-3倍,有的只是0.5倍。实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就可以绕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农业附加值提高,使农业也能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拿到整个产业链的平均利益,这有利于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长期来看,可以促进工农业的交融发展,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工农业投资利润率逐步接近,务工劳动者和务农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已无明显差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跨过小康走向富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就会明显缩小。 第五是可以大规模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个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大大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太稳定,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多与少的矛盾长期解决不了,农民始终是受害者,农业比较利益一直较低,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加上许多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已基本和国际接轨,要想通过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潜力不大。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消除贫困目标的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