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当人类摆脱了蒙昧和野蛮,便相继踏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道路。刚刚过去的20世纪,便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达至辉煌的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身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由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便成了当代的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整个人类的面前。众所周知,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首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又要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生存的前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贯穿着整个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曾经把人的产生看作是人自己劳动的成果,马克思非常赞赏这一思想的深刻性和合理性。恩格斯则进一步抓住劳动的本质,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的演进是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的双重过程。人的进化正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具有理智的头脑和能劳动的双手。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主动地改变环境。 人类通过对土地的耕种和动物的驯养开创了农业文明。由此在生命水平上实现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宰,也确立了人类在物种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创造了有文字记载的灿烂历史。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农业文明则开始了人们定居的生活,由此使人产生出田园牧歌的家园感受。但是,自然经济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它使人受制于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种文明不可能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也无力与大自然相抗衡。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文明,在短短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企图“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时代。虽然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83页)但是,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加以审视和思考了。 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已经确认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由此揭开了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序幕。 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确立,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而在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审美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美作为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性,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 二 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念对相应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为我们指出,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当然,人类的生态过程不同于生物的生态过程,因为人的生态系统涉及人的种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种群构成了社会关系,它以一定的文化形态存在着。因此,人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就使人的生态结构具有了多层次性的特点,除了自然生态,还涉及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甚至精神生态的内容。但是,在这里自然生态具有生命存在的基础性质,而各个生态层次之间则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为中介的,这说明人类生态过程的特殊复杂性。 美是一种价值存在。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也就是说,人是衡量美丑的尺度。美具有直观的形象性,它可以为人所感知并唤起人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但这绝不是说,美只是审美对象自身的物质属性,或者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在外部事物上的投射或移情。价值关系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