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 (2000)03—024—08 中国学者时蓉华写道:“流行必须对社会带来有益的作用,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如果流行的东西给社会带来不利,则会受到人们的抵制……。”[1](P543)就多数的情况而言,这话当然是正确的。不过, 我们很容易发现,并非所有不利于社会不利于个人的流行,都会受到人们的抵制——譬如,中国自宋代起的缠足、欧洲近代的紧身胸衣,都经由审美时尚沉淀为审美习俗。显然,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抗拒流行——即使有些流行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眼前看都不利于人们,情况也是这样。在某些流行本质上不利于活动个体时,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人竞相仿效的情况呢?除人类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心理(如遵从和求新求异)外,恐怕就是人们权衡利弊的角度不同所使然。 一方面,事物总是有其利有其弊,另一方面,活动个体的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故而,虽然人类具有避害趋利的天然本性;但由于客观认识上的模糊,加之对于自身真正需要的不甚明了,结果,自以为能获得最大好处的追求,换来的却往往是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此种情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是非常之普遍的——审美时尚的参与追逐,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个体生活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人在追求方面的无效益和负效益也会逐渐地减少。不过,假使能够及早地加以理性的“武装”,那么,对自身不利的行为,在人的一生行为总量中就肯定会减少许多。换言之,如果十分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是什么,同时也明了我们自己的真正需要;那么,我们的行为对于个人生活的幸福,将会更为有利。 一 审美时尚问题上的心理误区 “非强制的无形权威”是审美时尚的一大特点[2](P19—26)。特定审美浪潮的掀起,总是让许许多多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暗淡无光。由于此,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活动个体,往往感觉到非常地不自在。这种由审美时尚“舆论场”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常使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非时髦者不是畏缩回避就是愤然斥责。可是,回避或斥责同样都不属于上策。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活动个体在审美时尚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乃由一系列的心理误区所致。倘若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一一地进行检讨,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种心理压力,实际上是可以缓解可以消除的。 第一种心理误区,是将参与审美时尚看作是真正的审美活动,以为没有追随审美时尚的变迁就是在审美享受方面落后于人。无庸置疑,追随审美时尚可以获得一定的审美乐趣,但是,这种乐趣既难长久也非极致,更不是唯一的。一方面,审美时尚客体常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而且,其具体内容也很少有较高文化含量;另一方面,审美时尚主体在其活动过程中,通常又缺乏真正的审美者所具备的品格——“留神倾听”的审美注意。因而,从审美时尚的追随中获得的审美享受,必定难以长久,更不可能达到极致和深刻。此外,无论是大自然的风光,还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供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的种类,是非常之多的。倘若以为只有追随审美时尚才能获得审美享受,那么,我们对于众多的非时尚审美客体就会视而不见——结果必定使我们失去很多很多审美享受的机会。也就是说,即使不追随审美时尚,活动主体仍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审美乐趣。 第二种心理误区,是以为参与审美时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快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属于一个审美时尚圈中的人,自然有着较多的共同话题和较为一致的情趣。对于“时尚圈外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难受的,通常并非获得了多少的审美享受,而是“时尚圈内人”的拒斥态度。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隔膜,还会使非时髦者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王光美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曾穿着低领露肩的衣服。由于这一举动与当时国内的服饰时尚相背离,结果被“同胞们”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反革命分子来批判[3](P29)。在审美方面没有赶时髦的人,不仅被一些人看作是非成功人士,而且,其举动也常常被人打了折扣。的确,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活快乐的一个因素;故而,重视社会交际的必要的,借参与审美时尚来吸引他人目光、来协调人际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太过于陷入人际关系,则不仅于事业于生活无补,而且还可能极为有害。事业的成功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生活的快乐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静思。可是,追随审美时尚并借其处理人际关系,会挤占去一个人相当多的能量储备。当这些本该用来滋润事业和生活的能量储备付出过大时,所谓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快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种心理误区,是认为审美时尚参与者拥有非参与者所没有的令人羡慕的实力。由于审美时尚客体是以物质或物化的形式存在着的,所以,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个体若要不断地追随审美时尚的变化,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包括良好的经济条件。基于这一点,那些审美时尚的非参与者,才常常被他人看作是缺乏实力尤其是经济支付能力的人。也正因此,那些没有或无法跟随审美潮流的人,才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心理压力:“别人有我却没有”。诚然,这种心理压力所造成的难受感觉,需要我们予以理解;但是,因缺乏实力追赶潮流便觉得羞耻难熬,却是非常之不必要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指出:“一个人不愁他所没有的东西而享受他所有的东西,是明智的。”[4](P84—85)事实上,人的真正需要并不多,能够让生活快乐起来的关键性因素,是学会品味玩赏,而不是追求变动不居的审美时尚客体。倘若是太过于渴求别人的“时髦生活”,那么便是在自寻烦恼。当然,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审美时尚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5](P36—42)。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审美时尚无法赶上或没有赶上,也有其失的一面。不过,应该看到:“在不舍便不能取的意义上说,舍也是一种取。”[6](P4 )假如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我们没有实力赶上审美时尚时,我们就会感到侷促不安。进而言之,在我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追随审美时尚而又非要不可时,我们就不但不能多得,而且还有可能全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