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 — 4721(2000)04—0005—08 在21世纪来临的时刻,回忆一下新中国美学走过的历程,展望它的未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总的看来,建国50年以来我国美学研究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艰辛的,但取得的成果却是丰硕的、巨大的。特别是美学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较,其成就显得更加引人注意。 一 新中国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围绕着对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讨论形成了四个学派,这四个学派以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为标志,而奠定了各自的理论基础。吕荧先生提出美是主观说。蔡仪先生坚持美在自然、美在客观、美是典型说。朱光潜先生对过去美是主观心灵创造的唯心观点作了自我批评之后,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说。他认为美不单纯地在客观的物上,也不单纯地在主观的心灵中,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物的形象”上。李泽厚则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运用到美学中来,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社会的,也是客观的。这四种观点当然有唯物与唯心之分,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别,相互之间进行过激烈的辩难和论战,同时相互之间也在不同程度地吸取和融合。如朱光潜先生在讨论中日益重视劳动实践在美学和艺术中的重大作用,他所说的主客观统一,有时实指主、客体在劳动实践中的统一,这便和李泽厚的实践观点相靠近。而李泽厚也日益强调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的作用,他把美的本质和审美对象分开,认为前者与审美意识无关,而审美对象却以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等主观因素为中介。这似乎也受到朱光潜先生重视审美主观作用的影响。总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这场美学大讨论,主流是健康的、有益的,奠定了新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除了对美的本质问题作抽象的哲学思辨之外,美学界还讨论过美学对象问题、美学与艺术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规律问题等。这些讨论不但有利于美学理论的探索,而且对艺术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积极作用。 还应该进一步指出,50年代的这场美学大讨论,是在建国后急需扫除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导地位的历史大背景中出现的,因此带有相当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黄药眠先生批评朱光潜先生的文章,题目是《论食利者的美学》,从这阶级色彩鲜明的标题,即可窥见一斑。当然,这场讨论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当时出现了一个很令人注意的现象,即争论的各方都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蔡仪自称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他批评朱光潜的美学是唯心的;朱光潜在检讨了解放前观点的错误之后,也说自己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指责蔡仪是“见物不见人”机械唯物主义。而李泽厚则既批评朱光潜的主观唯心论,又指责蔡仪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宣称只有运用实践观于美学的,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总之,大家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作为讨论的标准,作为美学的指导思想,这既适应了革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又为美学奠定了哲学理论根基,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因为讨论的注意点,是在哲学上划分谁是唯心的,谁是唯物的?谁是机械的,谁是辩证的?因而虽讨论的是美的本质问题,但对美的独特本质却未认真集中地予以研究。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都基本上是哲学命题,而不是美学命题。即使说美在客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哲学上是可取的,它也未能回答出美的独特本质。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解决的是人在劳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不仅美的问题,真的认识问题,善的判断问题,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的结果,这样何以区分真、善、美?何以有美的独特本质?因此这场大讨论从美学学科本身来说,其建设性是不足的,尚缺乏对美学规律本身的研究和探讨。 二 十年动乱,美学遭受了巨大的摧残。这里几乎是一块禁地,无人敢谈一个“美”字,但是部分同志还在苦闷中默默地探索着,在痛苦中坚毅地追求着,而姚文元的实用主义美学、唯心的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美学却曾猖獗一时。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解放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双百”方针鼓舞下,迎来了一个美学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这是新中国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新中国美学发展最重要、最辉煌的时期。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美学队伍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学大讨论时,写文章参加讨论的不过数十人,当时只有北大、人大设有美学教研室,只有北大、人大、山大等少数几个学校开设过美学课,全国没有一个专门的美学刊物。当然,这与建国前只有寥寥几个人研究美学的状况相比,已有很大发展,但若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美学队伍有了空前的壮大。据初步统计, 目前仅在高校任教的美学教师已近600人左右,各校几乎普遍开设了美学课,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招收了美学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先后成立了美学研究所(室),积极开展美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美学书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的《美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的《美学论丛》、湖南的《美育》、山大和广西师大的《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吕荧等的美学文集,人民出版社出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还有不少同志出版了自己的美学专著。如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周来祥的《论美是和谐》、《再论美是和谐》、《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等。随着美学队伍的空前发展,中华全国美学学会1980年5月在昆明成立,并已召开过5届年会,全国各省市也大都成立了美学学会,进行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美学研究和普及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对美学有更强烈的爱好和兴趣,他们已成立了青年美学研究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美学青年,他们将日益成为美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美学热已席卷中国大地,整体来说一个研究美学的高潮正在新中国兴起,尽管从某个短的阶段看,美学研究似乎处于低潮。 (二)美学理论创造性的研究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之一,首先表现在对一些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上,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美的本质和审美意识的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