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崇高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为民(1976—),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作家班学员,研究哲学及语言学。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爱德蒙·伯克第一个区分了美与崇高。康德接受了伯克的这一区分,并且指出其理论的不足。他不满足于伯克纯粹的经验(心理)分析,指出了崇高范畴的超越性,从而建立起其独特的美学崇高理论。众所周知,康德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其本身,更在于其为康德先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座连接现象界与知思界的桥梁。具体说,崇高是一条自感性通向理性的道路。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即由此推演而来。由此,向我们指明了审美判断一个必然的指向:道德的先天必然律令。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 (2000)03—0014—06

      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的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1](p.313)的确,这两样东西是那么崇高,但又那么疏离。如果它们之间缺少了一座以供来往的桥梁,它们就将为那深深的鸿沟永久地隔离。正如康德所说:“自然概念的领域在前一种立法下(本文作者按:指知性的立法,后者指理性的立法),自由概念的领域在后一种立法之下的一切相互影响,由于有巨大的鸿沟分开,那超感性的东西和诸现象完全割断了。自由概念对于自然理论认识不规定任何物;同样自然概念对于自由的实践规律丝毫无所规定:在这范围内,不可能从一个领域到另一领域搭起一座桥梁。”但现实的人生却不能没有这座桥梁:“判断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诸概念和自由诸概念之间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纯粹理论的过渡到纯粹实践的,从按照前者的规律性过渡到按照后者的最后目的成为可能。”[2](p.34—35)这个桥梁的建筑者——判断力, 是一种将特殊归摄到一般之中的思维机能。它可以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两种。“前者我们了解为通过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来判定形式的合目的性(也被称为主观的合目的性)的机能,后者是通过悟性和理性来判定自然的实在的(客观的)合目的性的机能。”[2](p.32 )康德将这种快与不快的感情也分成两种:其一为美;其二即崇高,从而对于崇高的分析与对于美的分析一道构成了康德美学的核心部分。崇高在康德美学里几乎有着与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理论背景

      人们常说,康德的先验哲学直接承传于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思潮以及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英伦的经验主义思潮。康德的美学亦是如此。它直接渊源于以沃尔夫的大弟子鲍姆加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美学以及以洛克的忠实信徒伯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但具体于康德的有关崇高的学说,则主要是接受了伯克的影响。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详细论述有关崇高的问题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但他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文章风格而非一个真正的美学范畴,且长期不为人们所注意,直至1674年布瓦洛将其翻译为法文才引起了注意。对于康德的美学思想来说它的影响不大。而不少学者认为康德的整个崇高理论都无疑是出于伯克相关理论的引发。[3](p.113)在分析康德的崇高理论之前,有必要简述伯克的有关理论。

      爱德蒙·伯克是英国18世纪下半叶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1757年以《关于崇高和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的发表而一举成名。他追随洛克及霍布斯,主要是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其美学思想。第一个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使其成为与美对应的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是他在美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首先,伯克把人的情感分为自我保存与社会交际两类。他以为前者就是崇高的根源,后者则是美的根源。“涉及自我保存的感情大部分注重于痛苦或危险”,所以“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涉及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即它产生于人心能感觉的最强烈的情感”[4](p.35—36)。而对于美来讲,由于它的本源, 即那种社会交际的情感,主要是表现为两性间的生殖欲望及一般的人类交往的欲望,因此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伯克具体分析了崇高和美的感性特质是不同的:崇高的情感表征是痛苦、恐惧的,而美的则是愉快的。崇高的主要感性表征是巨大的、粗糙的、直线的、隐喻朦胧的和坚固、敦实的;而美的主要感性表征则是细小的、光滑的、弯曲的、明晰的,轻巧和娇弱的。[4](p.146)

      二、崇高与美

      与伯克一样,康德在审美层面上严格区分了崇高和美。但与伯克不同的是,康德一方面认为伯克的研究是同类著作中最优秀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克对于崇高与美的分析成果仅是其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的起点而已。伯克作为一个经验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者,他的崇高理论主要是采取了一种心理学乃至于生理学的方法,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经验的归纳与分析。这种纯经验的研究方式,在康德的先验哲学看来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因其必然是一种单称判断,所以尽管其必定要求着普遍的效力,却不能真正具有这种普遍的有效,而只能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要求。这个要求的客观化必然需求着人类的普遍的共同感,而这个人类的普遍的共同感却仅仅是一个设定,无法得到其经验的证实。所以康德认定:鉴赏的一个客观原理是不可能的。仅仅运用纯粹经验的研究方法,是无法揭示其中的本质的那些先验原理的。康德采用了其惯用的先验批判的方式:与一般的研究方法不同,它不是寻求生理或心理经验法则以对对象从事评定的技术,“却是从事于评判它们的技能自身”[2](p.126)。

      1.关于崇高的判断与关于美的判断一样,是一种审美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