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利在审美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惠霞,西安石油学院 西安 710065

原文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关于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美离不开功利,一种认为审美与功利无关。之所以如此,在于前者着眼于审美的起源,多关注以往被称为“不纯粹美”的事物;后者着眼于审美的过程,多关注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本文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及近年来美学的研究成果,对功利在审美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和描述。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J01

      0

      关于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美离不开功利,一种认为审美与功利无关。研究同样的对象何以出现如此相反的结论?功利在审美活动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近年来美学研究的成果,对此作以说明和描述。

      1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早提出审美活动离不开功利作用。当弟子问他美与善的区别时,他这样回答:“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是从同一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8—19页、第4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这种美善同一的说法,是审美活动离不开功利作用观点早期的表述方式,在早期审美研究中颇有影响。美学史上通常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的亚里斯多德就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8—19页、第4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美与善毕竟不是一回事。休谟提出:“我们在动物或其它事物上面所欣赏的美,大部分都起于便利和效益的观念”,“就一座宫殿的美来说,秩序与便利的重要并不在于单纯的形状外观”,“没有什么品质能比肥沃更能使一片田引起快感,这种美是装饰或位置方面的优点所难比拟的”。(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09—11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鲁迅先生断言:“在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普列汉诺夫不满足于这种感性的猜测性的结论,他通过对原始部落“狩猎胜利品”成为审美对象过程的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他指出,在原始社会,“猎人最初打死飞鸟,正如打死其他野禽一样,是为了吃它的肉。被打死的动物的许多部分——鸟的羽毛、野兽的皮肤、脊骨、牙齿和脚爪等等——是不能吃的,或是不能用来满足其他需要的,但是这些部分可以作为他的力量、勇气和灵巧的证明和标记。因此,他开始以兽皮遮掩自己的身体,把兽角加在自己的头上,把兽爪和兽牙挂在自己的颈项上,甚至把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和鼻中隔。”(注:《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册,第419页、第420页,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之后,“当狩猎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不管是否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和灵巧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了巨大而独立的意义了。”(注:《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册,第419页、第420页,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种研究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审美离不开功利,而且说明了功利在审美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影响是巨大的。

      2

      审美与功利无关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斯宾诺莎、哈奇生、狄德罗、康德、桑塔耶塔等人都属于这一阵营。

      针对“美善同一”的观点,柏拉图首先提出:“美不是有用,不是善。”(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7页、第9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哈奇生进一步指出:“所得到的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而是立刻就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7页、第9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狄德罗断言:“假如有用是美的唯一基础,那么浮雕、暗纹、花盆,总而言之,一切装饰都变成可笑而多余的了。”(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载《文艺理论译丛》第15页,1958年第 1期。)桑塔耶塔认为:“美并不依赖有用,美是想象力不闻不问实用优点而构想出来的”。(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87页、第232页。)库申则说:“效用完全不同于美,决不是美的基础。”(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87页、第232页。)康德用哲学的语言对这种观点做了总结:“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注:《判断力批判》上卷,第4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这些观点的核心是强调美感瞬间产生、主体毫无意识的特点,并且把这一特点作为推论的基础。应该说,这是符合审美实际的。但是,对于事物为什么会引起人的美感,他们除了一些抽象的哲学推测,却找不到比功利作用更有说服力的原因。

      坚持审美与功利无关观点的美学家,在抓住美感瞬间产生、主体毫无意识这一特点的同时,也注意到许多美的事物确实与功利有关的事实。于是,作为一种妥协,从哈奇生开始,狄德罗、康德等,都把美的事物分为两类。哈奇生把它们称为“绝对美和相对美”,狄德罗称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康德称为“自由美和附庸美”。他们认为前者不涉及功利,后者则与功利有关。当然,他们对两类审美对象的褒贬是不言而喻的。撇开这种不恰当的褒贬,我们会发现,这种划分对美学研究作出了一个重大贡献,这就是提出了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审美对象这一事实。这不仅对研究审美与功利的关系,而且对研究审美的本质,乃至于整个美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为什么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却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研究结论?分析两种观点,首先,两派美学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持审美离不开功利观点者关注的是美的事物的起源,他们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审美前;持审美与功利无关观点者关注的是审美过程,特别是美感产生的瞬间。其次,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审美对象,持审美离不开功利观点的人关注的是被康德称为“不纯粹的”“附庸美”,这种美的事物一般可直接见出功利的作用,如普列汉诺夫研究的原始部落狩猎胜利品;持审美与功利无关观点的人关注的是被康德称为“纯粹美”、“自由美”的事物,这种审美对象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如康德列举的“花、自由的素描、无任何意图的一切音乐”,以及山川、大海、色彩等自然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