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中的非理性认识

作 者:
卢红 

作者简介:
卢红(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从事哲学、宗教学研究.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审美意识中的审美直觉、审美感性之悟和审美理性之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审美直觉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审美理性之悟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内在精神状态出发,探求和开掘观照对象所外化的情感价值,即将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并借助感性之悟发生升华,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之悟。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2—088—04

      从非理性的层面去透视西方哲学即可发现,科学主义在热衷于理性分析之后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回归到人的情感以及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形而上境遇;而人本主义则更是将情感体验视作人的生存方式,认为情感是“此在”在世的安身立命之地,又是“此在”体验自身把握世界的绝好途径。美国思想家宾克莱在论述海德格尔的思想时就曾指出:海德格尔认为,人是用他的整个“有”,并不单用他的反省意识来理解他自己,人是被突然抛进了一个世界,他必须在这个世界里创造自己的命运,他的哲学试图揭示出人的生活界按其实际显现于人的样子。所以海德格尔主张,“我们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感情揭开的,并不是靠概念。这种情绪和感情的存在方式,要先于一切主体和对象的区别。”无疑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就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

      一

      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这就是说,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诱发了主体的特定情感,而主体又在情感体验中不断强化对客体的感受,使从物象得来的表象依照主观的情感体验的逻辑和审美理想规定的方向进行变异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情感化意向。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这种相互作用、有机融合,就展示了审美认识的发生、演进的动态机制。

      具体说来,审美直觉一方面强调情感体验性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或者说没有主体的感受体悟能力,审美直觉就不可能存在。同时,它又肯定审美客体或审美物象的重要性,认为审美直觉是不可能脱离审美物象的。即使没有外在的、可感知的“景象”,也必须有想象联想的虚象或心象(心理表象)。也就是说,在审美非理性认知活动中,不仅不舍弃具体的景象,且在思维过程中必须重视可见可闻和可想象的景象。它至少以三种方式与景象相关:其一是以具体的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同抽象的审美概念或审美学命题进行比附,用前者推绎出后者;其二是引用有象的典故或事例去解释无象的理论,以前者印证后者;其三是通过写景状物将深奥的道理隐含于浅显的景物之中,使前者(景状物)暗示后者。这样,审美主体以审美观察活动为中介,就与审美物象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理性认知结构。

      审美直觉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常被称作“味”或“体味”。例如,老子的“味无味”(《老子》六十三章),王弼释为“以恬淡为味”(《老子注》),这个命题曾影响了古代文艺美学中关于审美观照、审美体验和文艺的审美本质,以及二者之间关联性的讨论。在这里,“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主要指审美观照与审美体验;二是指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美感力量。当然,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这两层涵义又是缠结难分的。文艺创作必须通过审美观照与体验获得审美认识,才能将这种认识物化为文艺作品,而文艺欣赏也只有通过审美观照与体验,才能感受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和美感力量。

      我们说审美直觉是一种观照和体验,是为了标识出这一活动与科学认知活动以及伦理实践活动之间的差异,是为了标识出它把握世界并因此而进行文化创造的独特方式。在这里,它是一个由观照而体验、体验中蕴涵观照的过程。观照是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基础。文艺创作不可能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审美观照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并在此基础上酝酿、组合、凝聚成审美意象。同样,文艺欣赏对作品也不可能以意志实践的方式去改变对象的性质与形态,而必须通过审美观照才能将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者的审美意象,从而领悟到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蕴和艺术家的审美情思。审美观照的结果便是审美体验,便是审美主体在心理内界所呈现的某种特定感受。只有进行深入的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和把握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美学意义,这也就是“书亦国华,玩绎方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内在意蕴。

      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审美直觉就有着不同的具体形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审美直悟,均由感性之悟和理性之悟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例如,若将审美之悟区分为形式性直悟、图式性直悟、象征性直悟和内省性直悟,我们就不难发现,每一种具体的审美直悟形态都内在地包蕴着感性之悟和理性之悟两个要素,只是这两个要素在每一种审美直悟中的构成比例有着量的差异而已。

      二

      简单地说,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在这里,审美视野中的物象能够产生特定形式的幻象,即主体通过对对象形式的感受而被激发出意味深长的情感,对有意味的形式实现带情感色彩的感性把握。例如,形式性直悟就是这样一种非理性活动,它力求超出对物体的几何学概念的认识和实用价值的评价,通过对对象的形式作审美观照和体验,将对象本身当作目的来欣赏和享受,并赋予对象以某种特定的审美意味,虽然并不可能排除其中所存在的理性之悟的因素,但它主要是一种感性之悟,或者说,其中的感性之悟成分远远地多于理性之悟。在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陶器以及纺织品的美的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就融贯着这种感性之悟意义上的形式性直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