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学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师大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中国美学与敦煌艺术”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9月12日至19 日在甘肃省张掖市、敦煌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28所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同志为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聂振斌同志致开幕词。大会由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美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穆纪光同志主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周述实同志,西北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赵逵夫同志致欢迎词。中共张掖地委书记洪毅,副书记王炳书,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刘学功,行署副专员周兴福应邀参加了开幕式,王炳书代表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地区行署致词,对来自全国的美学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0世纪中国美学、传统美学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思考、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建构、中国美学与敦煌艺术、敦煌艺术的美学阐释等方面宏论满堂,展开了研讨。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开创及分期。辽宁大学教授、博导王向峰认为:从本世纪初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期,人们开始用现代新眼光向西方和古代寻求美学思想,建立了新的美学范畴,并以其施之于生活和艺术,赋予美学以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高建平把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经历概括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假道日本的西方影响以及德、英、法等国的影响;第二次是后来独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第三次是80年代的西方美学的大引进。 审美文化是90年代兴起并将在新世纪引起高度重视的学术问题。首都师大教授王德胜指出:作为中国美学重点的“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审美文化的学科定位,它关系到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本身的学术价值,也直接联系着我们对美学学科转型问题的思考;二是审美文化研究的具体化,包括对当代社会的艺术生产过程、大众生活的价值趣味等,使审美文化对现实说话,解释现实过程中价值变异问题。对美学转型问题,安徽师大教授汪裕雄说:我赞成美学转型,期望新世纪美学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不赞成“根本转型”论,不赞成美学在新世纪来个“大破大立,另起炉灶”。 扬州大学教授姚文放把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总结为三种形式:批判、建构和发扬。批判期的主要特征是用国外美学的理论观点来阐释、修正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建构期的主要特征是在守持中国美学之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体系;发扬期的主要特征是致力于比较美学的建立,将中国美学推向世界美学的大舞台,使之发扬光大。四川师大教授钟仕伦论及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时,主张回到实证研究,回到王国维。只有在弄清中国传统美学到底“有些什么”后,才能谈“是什么”和能够为当代美学“做些什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许明认为,新世纪美学研究必须规范化。他认为:构成学科史的资源有三:一是对前人的研究构成了“新资料”的增长;二是对前人的研究构成了“新观点”的增长;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以前人的研究构成了研究方法,工作范型的变化。 关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趋势问题,辽宁大学教授杨恩寰指出:21世纪将是中国美学多元发展,卓有建树的时代,一是将以理论美学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研究;二是理论美学走向生活实践,关注人性、人生、人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给予解释、引导和帮助。 郑州大学副教授刘成纪关于21世纪生态美学的建构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他认为,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是生态美学建设的理论资源;通过生态美学重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层面的统一关系。 关于新世纪中国美学与敦煌艺术研究。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汝信在贺信中说:“敦煌艺术是世界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一步开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必将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繁荣和发展。”甘肃社科院研究员穆纪光在发言中指出:要把敦煌艺术当成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文本,把它当成表达中国人的生存观念的活体,就需要美学界、哲学界的专家去进一步探索。穆向美学界、哲学界提出了9个需要从哲学角度研究敦煌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马驰对敦煌艺术的美学意义作了分析。西北师大教授林少雄对敦煌艺术在21世纪能否作为中国美学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西北师大教授王建疆主张从佛教美学的多质多层性对当代美学的启示出发,把敦煌艺术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佛教修炼美学的领域。四川社科院副研究员苏宁对敦煌艺术的门类艺术进行了分析。 学术讨论会在张掖召开三天后,与会代表乘车穿行600多公里, 实地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对敦煌文化、艺术进行了鉴赏、体味。风景如画的绿洲和茫茫草原、巍巍雄关、大漠孤烟、古道驼铃以及热情、奔放的民族风情,给与会代表带来异样的情趣和新奇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