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627(2000)01—0059—07 孔子既无美学论文,又无美学专著,他有关美学的见解,均是只言片语。所以,未曾有人讲他有什么美学体系。前几年,我通过写《孔子与中国美学》一书(1995年齐鲁书社出版),发现孔子的美学思想是自成体系的。近年来反复思考,这一认识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我认为判断一种学说是否构成了体系,不能拘泥于它的表现形式,只要具备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性质明确独特,有一定的研究对象,构成一个整体,母系统与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不让任何组成要素游离出去,就应该承认它是一个体系。 孔子对美的本质、真善美、假恶丑;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对审美教育、审美欣赏、审美标准,等等,都有研究和论述。并且用“仁”的思想将各部分贯穿起来,构成独特的一体,自立于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说他建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并不勉强。但因是碎金散玉似的言论,缺乏系统的文字论述,故可称之为潜体系。下面从孔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界定、研究对象和审美标准等方面试分析之。 一 孔子对美的认识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多方面的,而“仁学”是他各种学说的基础和灵魂,他的美学也不例外。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实际上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孔子赋予仁的内涵相当丰富,外延非常宽泛。仅《论语》中就有8处直接解答仁的,12处涉及到仁,仁字出现了109次。但很难认定哪一条是他给仁下的确切定义,都只能看作是仁的一个侧面。如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立人、达人、博施济众、有勇、不佞,等等,等等。笔者将孔子仁的主要含义归纳为三层:其一,爱人。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才能、智慧、贡献)。其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其三,无私,忘我,“杀身成仁”。孔子的美学是以他的仁学为基础的,仁的思想渗透、贯穿他美学的各个方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学是怎样主宰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 美的本质,是美学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美学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中外美学史上有许多人殚精竭虑,进行过探索研究。然而,聚讼纷纭,至今没有取得共识。 从我国历史上看,原始审美与实用是密切联在一起的。如原始人以渔猎为生,每逢捉到又大又肥的野兽,他们就欢喜雀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饱餐一顿,吃饱了肚子,消除了饥饿,从生理上感到很舒服,久而久之由这种生理上的快感上升到精神上的愉悦,就产生了美感。由此便出现了“羊大为美”的观点。直到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还有类似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善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广义讲,凡对人有益有用的就称为善。从狭义言,专指伦理道德范畴之中的善良。“羊大为美”及许慎对美的解释都是从善的广义方面着眼的。孔子论美从仁爱思想出发紧扣善义,他常以善为美,是以善的狭义为主兼取广义的。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下引此书,只注篇名)“里仁为美”,这是他给美下的定义,从整句的意思看来,“里仁”就是居住的地方,街坊邻里都相互友爱,具有善的美德,这就是美。因而,选择不仁的地方居住,就算不上聪明。在《论语·颜渊》中他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论语·尧曰》中他回答子张“何为五美”时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都是以善为美,紧扣仁的含义的。不仅在《论语》里,在其他典籍中记载孔子以善为美的事例也举不胜举。这说明孔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侧重伦理道德方面的。 以善为美,是孔子论美的主要倾向,但,不是他的全部观点,孔子还认识到了美与善的不同,将美善作了区分。如《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韶》乐不仅形式上很美,而且内容也很善。因为《韶》乐是歌颂舜的美德的,舜同尧一样,实行仁爱,揖让传位,选贤举能,音乐表现这样的内容,当然是“尽善”的。《武》乐只是形式上极美,却不具备尽善的内容,因为《武》乐是歌颂周武王的武功的。孔子从仁爱的角度出发,主张以修文德吸引感召相矛盾的对方,甚至对远方的少数民族也要如此。周武王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的,所以孔子认为歌颂周武王的音乐缺乏尽善的内容,只是形式上很美。在这里,孔子把美与善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了,美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但是,也明显地看出,孔子最赞赏的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只美不善,还不是最理想的。再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如果没有祝(卫国大夫)那样的才智,而只有宋朝(宋国公子,名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社会里是很难避免灾害的。这里所说的“美”是专指宋朝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牵涉善的因素,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孔子重视才智的有用,轻视徒具形式的美容,其语气,其态度却是相当明确的。 我们认为美和善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各有自己的特征,二者不能等同,不具备美的特征的善算不上美。但善是美的前提,美跟善有着密切联系,除形式美外,一般说来缺乏善的事物称不上美,即使形式美,也必须悦耳悦目赏心,对于人的感官和精神不能有害。孔子认识到美与善的不同,但在多数情况下他又以善为美,美善互用,要求美服从善,强调美善统一。这就使他的美学带上了突出的伦理性质,成为伦理美学。 二 孔子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孔子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相当广泛,既有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审美教育的论述,又有对审美鉴赏、审美标准的探讨。但都是从“仁”出发又归宿到“仁”的 1.孔子的社会美论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以社会美论最为丰富和突出。如孝悌之美、见利思义之美、人格之美、人际关系之美、人类社会理想之美,等等,孔子均有深邃的见解和明确的主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女对父母缺乏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只在物资方面供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性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这仍是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