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文艺报社、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与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 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现将代表们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挑战

      董学文(北京大学教授)指出,按照发达国家的指标,2050年以后才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西方对知识经济的界定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使用为最主要社会动力因素的经济。因此,会议具有前瞻性,但距中国实际情况尚远。马龙潜(山东大学教授)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薛永武(曲阜师大副教授)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是人才经济,社会财富与闲暇增多,人得到全面发展,生命空间得以拓展。李衍柱(山东师大教授)认为知识经济意味着知识与知识分子都商品化,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企业审美文化勃兴,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增大,因之,“经济与审美的关系”、“价值规律与审美规律的关系”这类问题必将成为美育中的突出问题。仪平策(山东大学副教授)提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指标、经济范畴,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导向、价值范畴。知识经济将为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它并不必然地直接带来审美教育的发展。如何保证人类身心灵肉的健康全面发展,是当代美育的严峻课题。罗海鸥(广东艺术师范学校校长、副教授)指出,知识经济归根到底是以人才为根本的经济,其核心是教育,它比人类以往任何经济形态都更直接地依赖于教育。

      二、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这是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仇春霖(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指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美育高峰:先秦时期、近现代前期;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必将促成第三次美育高峰。面临21世纪,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美育的意义、作用愈益重要。德、智、体、美是一个统一整体,在教育过程中应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要注意纠正以德育代美育、以艺术教育代美育两种倾向。曾繁仁教授(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校长)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世界各国、各个学科都给予美育从未有过的重视。美育的现代意义有四:它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培育新的社会性格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培养“生活艺术家”、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曾繁仁还重点分析了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深远意义,指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同德智体其他各种教育一起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并对美育的地位、作用、任务进行了全面阐述,这必将促进美育的大发展。李兴叶(《文艺报》常务副总编)指出美育与健全人格有着密切关系。前不久出现的法轮功事件表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表明中国人的素质还不高,人格仍须健全。董学文认为审美教育主要是艺术教育,不能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夸得太高,也不能太低,更根本的仍然是智育、德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开发教育,应促使德、智、体、美、劳(劳动)、群六者全面综合发展。马龙潜指出,随着生产力从以物质为主向以精神为主的发展,教育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转向中心。当前人们突出强调以美育为切入点的人文文化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找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契合点。美育是工具价值与超工具价值的未来性价值的内在统一,既决定了它与智育、德育密不可分的结构性关系,也决定了它区别于智育、德育的独特本质和功能。王德胜(首都师大教授)则不同意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认为应防止美育片面极端的出现,警惕以审美精神取代其他因素。周均平(山东师大副教授)针对中国的现状认为,在中国更需要加强科学精神。21世纪的特征是创新、创造,这正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艺术与科学最能体现人的创造特性,所以审美、科学不可偏颇。罗海鸥认为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具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敏感、活跃、和谐的心灵结构,这正是美育的基本功能;知识经济时代审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艺术产业迅速崛起,所以美育将成为迫切要求。

      三、美育的实施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王德胜将美育的操作问题讲得很突出。他认为美育主要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和艺术的途径,以情感渗透和心灵修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整体感性教育,因而,美育的关键在于具体实施。当前,我们应重点思考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具体得当的形式开展美育,使美育有机融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梁一儒(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认为,所谓合格人才,既应具备占领科技前沿的智力,又以完美人格魅力成为社会称誉的“生活艺术家”。知识经济呼唤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翼,美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乐永(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认为应注意解决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落实问题。刘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也认为美育的关键在实施,但美育概念的模糊导致美育难以实施,所以美育的学科独立性应界定得更清楚一些。杨守森(山东师大教授)同样认为美育的理论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目前更须加强实施。但他认为不能将美育泛化,美育有其独立的领域。全国教育系统的行政人员首先应该是美育的对象。

      四、美育历程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曾繁仁从美育观念发展的角度指出,以席勒为代表的古典美育观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而20世纪中期以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论题得以提出。他认为,这种转换反映了美育观念的现代新进展,其巨大意义在于,美育功能由消极抵御异化现象转向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而美育的目的也由培养抽象的“审美的人”转变为培养现实的具有高度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谭好哲(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着重分析了世纪初美育新潮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启示。他指出,“新民”与“强国”也就是塑造理想化的完美人格和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家,是世纪初美育新潮的基本目标取向,这一美育新潮所确立的新的教育观念是对古代以“修身”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和近代以“致知”为旨归的片面智力教育的超越,其现代启示有四:1.教育之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德、智、体、美四育缺一不可;2.现代教育的总体趋势是朝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重和谐关系的确立,科学精神、民主意识、审美情怀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人格素质,美育对塑造这种人格素质有其不可替代之作用;3.美育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涵养人的综合素质,这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尤显重要;4.美育通过培养艺术化人生,能对工具理性的膨胀和虚假需求的泛滥所造成的单面化人格模塑构成有益的制衡和调适。王汶成(山东大学副教授)将90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发展走向概括为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其中,大众化走向与以往的大众美育相比呈现出全新的特性,它的运行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化,而是自下而上的大众自我教育;其主要导向机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而是带有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这也决定了当今大众美育的娱乐性和流行性特征。针对当今美育的新走向,他提出了三点对策,一是美育理论的当代性,二是美育方式的通俗性,三是美育任务的时代针对性。赵利民(曲阜师大副教授)从20世纪初的美育理论着眼,提出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观点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世纪初美育具有注重人的个性培养的好倾向,值得继承发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