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论研究及未来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西建:陕西师大中文系 陕西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 (1999)11—0019—03

      世纪之交,在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内,一种系统总结传统美学的人文智慧,深入思考传统美学的现代意识,努力发掘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的研究态势已日益引人注目,“回到中国美学”,似乎已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因而,有进行新的价值评估,发掘其现代意味的必要。

      一、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价值内涵的探讨

      以哲学价值论为视角,努力发掘传统美学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智慧和整体的价值特征,是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新特点。

      在对传统美学人文智慧的探讨中,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人学思想,由此也形成传统美学丰富的“人学智慧”。儒家美学强调,美的根据在人,在人的精神和人格,是伦理人格的感性体现。美的本质为理义;美的形态是中和;美的功能在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它是始终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的(作者同时也认为儒家美学有其偏狭的一面)。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至,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而魏晋时期所推崇的“神与物游”、“气韵生动”,唐代所推崇的“离形得似”、“境生于象外”和“心性为本”,明以后所推崇的“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美学主张,均是传统美学“人学智慧”的体现。而另一种观点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智慧概括为“人生智慧”。它认为,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所以,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均在人生境界追求、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建构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比如儒道美学与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儒家孔子认为,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知天命”到“耳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道家的老子则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而庄子则有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禅宗则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来达到绝对自由圆融的人生境界。

      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和整体的价值特征的思考中,一种观点认为,中华美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为早熟性、有机辩证性、居尘出尘性、包容开放性。其富有生命力的价值为,第一,包举天、地、人三才的大审美观,实现了审美本体论与审美方法论的辨证统一。第二,身心一元论的审美气化说与审美顿悟说,融生理、心理和精神的气化运动为一体。第三,拥抱生命又超越生命的审美思想人格追求。总之,中华美学是一个由其独特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构成的“生生不息”的体系,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潜力的精神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开放、包容和创化的机能。也有论者指出,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与道德追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化或情感性成分,是一种重仁讲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文化。这种突出的人文精神传统,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传统的文艺理论的独特价值,即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学命题。“天人合一”建立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它将自然之“天”人情化,又将人情形象化了,二者合而为一,构成审美意象。“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模式,它以“生”为本,又以“乐”为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理学家通常称之为“孔颜乐处”,它实是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天人合一”说通向审美的途径有合一、交感、心性、重生、重乐等方式。“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真的、善的、又是美的,亦或说它是化真为善,又化善为美的境界。也有论者认为,中国美学生死反思中,显示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智慧。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总之,以价值论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美学,其可发掘、可借鉴的思想价值资源与意义是十分丰富的。

      二、对中国传统美学当代意义的思考

      在梳理和总结中国传统美学人文智慧和价值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发掘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也是近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其特征之一是,以当代文化困境为参照,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有学者指出,西方知识界很多人都为他们面临的人类生存的困境、艺术的困境和人的价值危机感到焦虑,他们不知道,充满着东方智慧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他们摆脱面临的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却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比如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就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看,儒家美学对我们的启示是,应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有人把儒家文化的特点概括为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而这种人文教养的目标,则是高尚人格的塑造,是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儒家美学正是以诗、礼、乐的方式来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其本质就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的、功利的需求,而突出一种高尚的精神需求,即“仁”的需求。儒家哲学和美学的这种特点与传统至少在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和伽达默尔那里得到呼应;其二,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看,儒家美学对我们的启示是:现实的入世精神与保持一种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应当是和谐统一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儒家那里,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闲心(审美之心)和竞争心、功利心,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也是很有启发的;其三,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看,儒家美学对我们的启示是: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伴,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儒家美学看来,“人与天地一物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那么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美感。儒家“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精神是值得大大发扬的。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当代文化以流行、形象和消费为结构要素的功能性转移,作为当代个性生活的总体情态,当代文化表现了个体心理的结构性失衡。面对当代文化的困境,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必要。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作为现实的人伦文化,正是通常美学,或以美学的形式,完成了它的最高境界的创造。比如在天地之间立其心,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它确定了中国美学处理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形象与意义关系的特殊路线,并体现了特殊的旨趣,即中国美学有一种包涵着人间意味的超越意识。这种人文意向在当代社会是自有其深意的。另外,中国美学精神的最高理想是超审美的,是以天地之心为内含的生命意识及其实践。乐生则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核心。以天地为心,审美而又超审美,中国美学以其现实而又超越的关怀,为个性生存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的境界——乐生。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乐生的文化心理,这是传统中国美学对当代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