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旨在从时代、社会、自然三方面浅谈对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

      一

      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然在外在上体现为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能力,但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究其原因来自人的深层心理。要发展人的创造力,就必须激活创造力的深层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而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人们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而这些审美感受是在一种轻松的、非强制的自由状态下不知不觉产生的,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人的潜在的深层心理在这些自由的审美感受的敲击下,无形中苏醒过来,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而这些活动意味着深层心理能够挣脱无形的压制与束缚,开始进入意识的层面,并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创造性机制,即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无疑暗示着人的创造力的出现。况且,人们在获得审美感受时,也相应调动了感知、知觉、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参与,使这些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强化。这对于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结构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必将以其自身所固有的程序化、标准化、自动化、格式化对人类活泼丰富的心灵产生挤压感,造成人的感觉的迟钝、机械,使人类越来越倚重技术力量,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有了技术就有了一切”。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就是淡漠了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文化传统的需求,使人的自身能力遭到严重退化,成为“技术异化”的人。而审美教育能够缓和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矛盾。一者审美教育关心的是人的修养、人格,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心理的健全。这种培养人的有机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对于过分注重技术力量的现象无疑有制衡作用。二者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提供和显现现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人的心灵多姿多彩,开阔活跃。这种心理向技术渗透,则有助于提高在生产生活中注重审美因素的能力,有利于克服技术的千篇一律,机械单调。

      二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深刻改革,也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教育也将呈现新的面貌,具有新的使命。

      毋庸置疑,当前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日趋深入人心,这在商品社会中本无可厚非,但其天然的局限性容易滋生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不良观念,带来人们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功利化。见死不救、救人前先讨价还价等丑恶现象在社会上已不是耸人的听闻。这种状况如果不加诱导,那它将导致社会风气、道德情操的大滑坡,造成社会上责任感、正义感的失落和理想信仰的泯灭。而审美教育对于沉溺在功利世界、金钱世界而无法自拔的当代人来说,可以说是一剂精神的良药。在审美教育中,它并不强求人们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念、范本感召人们应该如何行事。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在自由感受的审美情境中通过情感活动实现道德自由即意志选择的自由。而当人的审美情感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它就将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注:《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2页。)

      其次,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积聚、大众文化的繁荣,当前人们开始满足沉溺在一种形而下的感官愉悦的平面上。好看、好听、好玩等对生活外观的感性直觉压倒了对理性思考的内在判断。光影摇曳的迪吧、酒吧、镭射影视厅,琳琅满目充斥报纸版面的购物信息和商品广告,富丽堂皇的舶来品……所有这一切构成一个感性横流的世界。它把人的审美活动还原为纯粹的感性活动,使人们在物质享受的极端满足中,心甘情愿地对感性伏首称臣,不知不觉地抛却判断力和思考力。

      俗话说,“食色,性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既然人的本性中潜藏着一种追求官能享受的天然趋向,如何引导这种趋向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就成了人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席勒说过“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注: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也许席勒把审美教育的功能夸大了,但审美教育在陶冶人的审美趣味上确实大有用武之地。一方面,人的审美趣味虽表现为感官嗜好和兴趣,但其深层次上却潜伏着认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作用,且后者构成前者的基础,支配着前者的审美取向。审美教育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解放和升华,进而唤起人们真善美的情怀,教会人们能够以高尚的精神品位来支配物质的获取和享受。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不像理论教育那样排斥感性,做纯粹的说教与灌输,而是保留、调节感性,净化感性中的个人欲望,使七情六欲这些自然的东西得到理性的滋润,具有社会的内容,从而将人的感性欲求上升到理性的、社会的层面,于无声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

      再者,当代社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功利主义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信条。在这种状况下,人际关系的实用化、个体心灵的自我封闭与自私、情感交流的匮乏与单调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人与人的疏远隔膜无疑威胁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平衡协调。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属于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审美教育的功能就体现在通过引导人们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欣赏,在审美愉悦中打开封闭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电影院或剧场里,人们通过对银幕上、舞台上所表现的人物故事的共鸣认同,进而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达到充分的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正是在这种理解中,人们把他人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己的视角去领悟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进而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