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振亚 郑州纺织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 河南 郑州 450007

原文出处: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内容提要: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处理好经济结构比例,重视价值规律,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长期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等。这些思想已成为当代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渊源。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28(2000)03—0019—02

      一、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

      关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是在思考我国经济建设时明确提出的。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将我国社会矛盾区分为“两类三层”: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以及人民内部的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国后我们以解决敌我矛盾为主,社会主义改造则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此后,我国便进入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转为向自然斗争的历史时期,同时,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起来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能否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经济建设的进行;与此同时,前苏共二十大之后,出现了一些国际性的动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毛泽东探索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道路时,首先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的著名理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提出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团结各族人民进行一场向自然界进攻的战争,以发展我们的经济及我们的文化,巩固我国新生制度,建设我们新生的国家。这一基本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

      从当时的背景条件看,毛泽东在主观上是希望造成一个民主集中、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政治环境,以便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仅仅考虑的是国内建设环境;而当时的国际环境条件无法使他产生良好的和平建设愿望。但是,在实践上,因各种条件的影响,以及他对我国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他在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犯了众所周知的严重错误,撇开反右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这些根本混淆两类矛盾的错误不论,单就他倡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而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违背了他自己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不但使他自己关于经济建设的探索中止,而且使我国经济建设事业严重受损。因此,能否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这一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二、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毛泽东早期提出但没能坚持实践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就理论上说,毛泽东对此的思想是明确的。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指出:工作重点应由农村转向城市,要学会管理城市并建设城市,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在1955年的全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我们现在要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研究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研原子能这样一类的工作。在1956年1 月的最高国务会义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地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一号召。1958年1 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从现在起把党的工作重新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注意。在随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被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任务。直到1963年12月,在听取聂荣臻关于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时还指出:搞上层建筑及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

      不难看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主要不在理论上。他的主要失误在于:第一是他关于实践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心不坚定,由此而导致他的理论之与实践多次出现反复,如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9年的庐山会议等等,以及直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出现这些反复及波折是部分地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影响,但是却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建国后的近三十年中,因多次反复,真正进行经济建设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第二是他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的思想路线不正确,尤其在1958年这一段,总体上讲表现为他违背了自遵义会议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58年初,他要求各级党组织抓经济工作。他提出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各级干部适应这一转变;但是由于他不断地对反对冒进问题进行错误批判,结果导致了普遍的左倾冒进;长期以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难以贯彻。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训说明:实现工作转移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来说仅仅是第一步,以后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三、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及重工业的关系,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路线

      鉴于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1957年4月毛泽东指出:搞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设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因此毛泽东思考有关农、轻、重产业的关系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至今有重大意义的正确思想。

      1958年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使我国农业、轻工业受到严重影响;为纠正这阶段的错误,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期总结了教训,提出了安排国民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顺序的思想。他指出:以往的重工业、轻工业及农业的顺序要颠到一下。他提出十大关系时就提出两条腿走路,但没有执行下去;在1958年底后,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自己的这一思想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在比较中苏两国发展道路时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但由于苏联过分地强调了重工业,结果把农业忽略了;而我国则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这便是中国道路的优点和特点。在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针。这是他对以往思想的新概括。毛泽东关于工农业关系的思想,是他关于中国经济建设思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这在今天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