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契合

——毛泽东个性及其成因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仙飞(1975—),女,福建仙游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原文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个性,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契合。这种神奇的契合,是世界进步思潮的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磨励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哺育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775;B8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2—0089—07

      恩格斯在评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曾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时代、 伟大实践哺育出的伟大人物。他的天才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远大的抱负、富有勉力的形象与顽强的求实精神、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情调、超人的胆略交织在一起,使“毛泽东”三个字早已超出了他个人称谓的界限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个性最鲜明的巨人之一。这位巨人的个性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契合中。这种神奇的契合,决不是偶然的。这种神奇的契合,既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制度设施、民族文化、社会心理、风俗民情、革命思潮紧密联系,也受世界潮流、西学东渐、马列传播和俄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在国内外对个性问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个性概念的多义性。而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个性表现在性格、气质、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2]。 个性是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性[3]。对毛泽东,戴维·艾森豪威尔说“十里之外, 就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4]确实,毛泽东的个性是无以伦比的, 是现实与历史、理性与激情、意志与智慧、逻辑与幻想交织在一起的民族魂。综观毛泽东丰富多彩、光彩照人的个性,我们发现其中始终有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契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富有理想而著称的民族,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深谙中国文化,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社会中的一些新梦想与新追求。他是旧世界的挑战者,更是新世界的构想者。对未来的向往,推动着他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和改造;打碎旧世界的实践及其成功,又不断升华着他对未来理想的执著热情。在后一方面,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浓烈。

      毛泽东是具有诗人气质的伟大政治家。他常以诗歌鼓舞士气,抒发豪情,缅怀战友,鞭苔政敌。尼克松说,毛泽东的大部分诗歌“在描写使人振奋的斗争场面,特别是在描写残酷的斗争场面时,运用了鼓舞意志的手法,使人读起来感到增添了力量。由于具有这些品质,他才有可能激励他的同志们去完成像长征这样史诗般的业绩,使他的同志们成为一支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队伍。”[5]“作为诗人浪漫气质的政治家, 毛泽东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他的理想气势之磅磅,奋斗目标之宏伟,意境之瑰丽,视野之开阔,手段之丰富,在党内是无人可比拟的。他考虑的问题和作出的决策往往是一般人所意想不到或难以置信的。他充分展开想象力和预见力的翅膀,在做出决策和设计时驰骋飞扬,淋漓酣畅。”[6]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特征表现在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及经济生活理想诸方面。

      一、高尚的人生理想。突出表现为崇尚圣贤。早年的毛泽东持有“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的见解,晚年的毛泽东则有“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向往。他崇尚圣贤是因为圣贤比帝王具有更高尚的品德,更能造福于大众。

      二、平等的社会理想。早年的毛泽东视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为圣域。对其表现出衷心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追求社会平等的同时,对一切不平等的现实表现出难以容忍和必欲取缔的态度。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发动的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批判就是突出的例子。他所以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为在中国实现他所理解的、充分平等的、最纯洁的社会主义消除障碍。

      三、富裕的经济生活理想。在毛泽东看来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必然伴生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

      现实主义在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和活动上都有体现和延伸,从而构成他的思想与行为的鲜明个性。青年毛泽东尤其注重人的天赋体能与意志力以及“躬与的”即直接面对“现实”,并以对“现实”的操作作为思想及实践的立脚点。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学习生活,对他的现实主义的个性来说,具有奠基的意义。那时,由徐特立手书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赫然镌写于一师的校门口,成为一师校训的根本和师生的座右铭。青年毛泽东深受老师的影响,在一师时期就游历湖南农村深入调查。从一师毕业走上社会后,他强调要“踏着人生和实际说话”,“引人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7]。在出洋留学热潮中,他冷静地考虑了自己的去留, 觉得与其糊糊涂涂去留学,不如先对国情有个具体了解,这样到国外去“考虑时可以借资比较”[8]。

      在《讲堂录》中毛泽东记:“涤生日记,言要转移士风,当重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闭户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9]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 毛泽东的现实主义思想表现得更为完善和明晰。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说:“吾于伦理学有二主张。一曰个人主义。……一曰现实主义。”[10]泡尔生说:“凡实践问题,其发生常在学理问题之前,而尤为重要。所谓科学者,率由求实践问题之解决而后起。”他批道:“此言学皆起于实践问题。”[11]“伦理学之正鹄在实践,非在讲求。……伦理学示人生正鹄之所在,有裨于躬行。”[12]因此他比以前更高地强调力行、实践的重要性。他说:“凡吾思维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即凡吾所知者,吾皆有行之义务。”[13]“吾人须以实践至善为主务;即以发达吾人身心之能力至于极高为义务也,即以实践具足之生活为义务也。”[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