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863 (1999)04—0001—04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发轫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初步确立在四十年代初期,至五十年代中后期则臻于成熟与定型。这一系统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不仅在指导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显现其独到的价值,而且毫无疑义,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考察之上的。关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未作过具体的界说。极富开拓精神的毛泽东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或观念形态,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形态或观念形态。毛泽东在此处指所谓狭义上的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经济和政治,则主要指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集团、国家等实体上层建筑的总和,隶属社会存在的范畴。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准确地阐述了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论述昭示人们: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其文化形态也应随之转型,也就必须建构和发展适合于该种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为之服务的新文化。因而,这就为我国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诚然,社会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存在,社会的发展也应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任何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必将震荡着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并要求它作出与之相应的调整,进而达到三者的协调互动。中国也不例外。当代中国社会在经历几十年封闭型的计划体制之后,正逐步向以市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嬗变,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民主化与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化变革,旧有文化与新的经济、政治不相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种种障碍,使市场经济在深层次运作中无法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文化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变革,构建反映逐步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新文化;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目标,提出思想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切实地进行思想文化的建设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以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的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无疑正是基于对毛泽东关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精辟论述的深刻领悟和对客观现实的深切体会之上的。 二 “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这是毛泽东观察和解决文化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此观点是毛泽东关于文化本质论述的逻辑发展。直接承载于其上的,是毛泽东的人民文化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 页。)。在毛泽东看来,“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 页。),显而易见,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着眼于文化的大众方向,毛泽东反对割裂普及和提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要“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 页。)。提高必须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而普及则应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只有辨证地对待普及与提高,才能落实好文化的服务功能。围绕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还必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热衷于群众事业的文化队伍。因而,毛泽东指出:“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毛泽东有关人民文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无疑对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现实的科学考察,正确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1991年,党中央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定为整个文化工作的总方针之一。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毛泽东提出的“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方向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是毛泽东人民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切实贯彻这一方针,健全文化工作队伍,激励人们解放思想,抛弃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落后理论与观念;同时,应该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努力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各个层面需求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