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O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程度的不同,他们所阐发的理论侧重点又有所差别。因此,分析和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入理解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科技发展地位:从毛泽东的“向科学进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深刻的认识。早在1940年,他就曾讲过: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毛泽东希望人们在科学试验中去认识自然,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科学技术,进而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自由,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认同。 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我们党积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在这场不同于兵家用武的新战争中,毛泽东把学习科学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他曾在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强调:我们进入了……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全党同志要适应这种新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的任务。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毛泽东把学习科学技术同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相提并论,进一步体现了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进入60年代后,毛泽东不仅把科学实验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并列称之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实践活动,强调科学实验是人的正确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还从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角度,强调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技术。他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注: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为此,他一再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 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强烈地反映了他渴望中国人民尽快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以发展我国的经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他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发展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思想。 基于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是在这一号召的指引下,迎来了我国科学的第一个春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众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只可惜,这一切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下去。“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摧残,严重地阻碍了它的进步和发展,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来愈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重大部署,还是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邓小平新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为创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5年当他重新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就亲自抓全国的全面整顿工作,明确强调要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整顿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现状,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中的重大作用,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党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此宣告:中国历史上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到来。 在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他反复论证并强调最多的仍然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他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存亡的高度来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密切注视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注视着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邓小平从当代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的发展趋势中,深刻地领悟到当代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奠基石。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明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是一个全面渗透科学技术的巨大体系,在这个生产力体系中,科学技术处于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的伟大理论。把科学技术从是“生产力”上升到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升华和发展,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作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