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财务成果虚假。有些企业将应计入损益的费用转入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待摊费用,或者以假发票虚增销售收入等手法,虚报财务成果。联系原因来看,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厂长(经理)“利润”。一些法人代表为应付评比考核,追求“政绩”人为地编报假决算;二是,计划“利润”。一些部门不顾企业经济包袱和经营状况,盲目追求各项指标,把计划指标强加于企业,迫使企业弄虚作假;三是,主管部门“利润”。一些主管部门干预企业正常的年终决算,要求企业按上级意图编报假决算。 二、财政决算虚假。在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内蒙古自治区审计了13个财税部门,查出违规调整预算、隐瞒转移预算收入、违规退库、应缴未缴预算收入、虚列支出、虚增收入等违规资金3194万元,占这些财税部门全部违规资金的65%,致使一些地区财政情况失真。同时,在乡镇财政审计中,也发现财政决算失真问题,且比较突出和普遍。 三、支出票据虚假。以假发票、白条子列支是个老问题,并且愈来愈严重。一些单位以虚开、调换发票等手法转移、挪用资金。 四、会计帐目虚假。一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搞帐外帐,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据统计,今年呼和浩特市审计77个城乡信用社,查出帐外资金980万元;审计养老、失业保险基金,查出私设“小金库”95万元;审计呼和浩特市保险公司系统,查出“小金库”63.28万元,其中有3个公司以虚列代办保险手续费的方式,套取现金22.5万元,放在帐外,形成“小金库”。某公司以经营租赁名义购置小汽车7台,实际价款107.3万元,发票开列119.1万元,虚列11.8万元,转入“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