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之比较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黑龙江财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风险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都是将审计风险模式应用于审计过程中的一种审计程式。但是,在我国的审计文献中,大多强调制度基础审计,而对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实务却很少阐述,并在审计实务中也常把两者混为一谈。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提出

      风险基础审计是建立在对审计风险作系统的评估基础上进行审计工作的一种审计程式。它是基于制度审计不能充分关注审计风险而提出的。其特点是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审计风险作系统的分析,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已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但风险基础审计仍需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只是不过于依赖内部控制的测试;它仍然要用制度基础审计的统计抽样方法,但主要是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线索,发现风险的所在。旨在切实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二、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也是将审计风险模式应用于审计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审计程式。其目的是在于保证审计结论在一定的可靠水平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可以看出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立足点不同。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使审计风险和整个审计过程联系得更加紧密。而制度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使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估与审计过程联系得较为紧密。

      2、评估风险的范围不同。风险基础审计全面贯彻和运用了审计风险模式,对审计风险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因而评估审计风险的范围较广。而制度基础审计,只对控制风险进行分析评价,风险测试的范围较小。

      3、主要审计方法不同。风险基础审计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而制度基础审计要大量运用统计抽样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实施阶段。

      4、审计效果不同。风险基础审计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一旦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容忍水平范围内,审计人员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它更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度基础审计过于依赖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它环节,使得该审计程式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相对较高。

      5、实践的程度不同。风险基础审计目前主要是一种观念上的审计程式,并没有使审计过程和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方面产生巨大变化;而制度基础审计在现代审计实务中得到普遍应用,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风行于世界各国。

      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联系,一方面在于两者的观念和方法相互融合。在制度基础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已经注意到了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各个环节的分析。如近二十年来审计界广泛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就是风险基础审计观念在制度基础审计中的很好例证。这说明了制度基础审计程式下已经含有风险基础审计的观念和方法。而在风险基础审计程式中也离不开对内部控制测试的依赖,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也是有些审计人员现在仍然把风险基础审计视为制度基础审计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两者的目的一致。都是要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三、风险基础审计的评价

      虽然风险基础审计目前主要是一种观念上的审计程式,但一个新的审计观念的提出到运用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时空范畴。但无论如何,风险基础审计程式的形成是审计观念的一个进步,因为它更确切地反映和概括了审计的基本过程,较之制度基础审计更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对于审计人员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