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法治国的高度给审计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搞《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9~2003年)》。其一,新一届政府今后五年的工作有总体的构想,审计工作要与之相适应;其二,这五年刚好处在世纪之交,跨世纪的工作要衔接好;其三,审计工作搞了15年,有必要对过去做一些总结,总结过去才便于展望未来。因此这个规划带有定位的性质,概括起来有两条:一个是要贯彻“二十字”方针(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再一个就是要解决好人、法、技的问题。从更高的意义上讲,就是今后五年如何认真贯彻《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保证将审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真实、合法是审计的着眼点 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着眼点,还要放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上,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相一致的。因为现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具体表现一个就是不真实,另一个就是不合法。不按照游戏规则去竞争,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最近中央提出要整顿经济秩序。 审计基础工作仍然重要 审计工作打基础有几个含义:一是我们的审计队伍在数量上不足,我1985年到审计署时才200来人;二是物质条件还比较差,如职工住房、办公楼等等;再者是法制建设搞了《审计工作条例》,随后又提出审计工作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直至颁布了《审计法》。 我们的基础工作与新的形势的要求尚有差距,具体表现在:一、审计内部的管理,包括机关的管理、各种制度的执行、资料的收集、数据库的建立;二、审计手段很落后,有的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再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审计准则大部分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搞了38个规范,但只是初步的,带有行政规范的性质,可操作性较弱,因此要进一步制订具体的准则。当然,我们的基础工作工作量很大,与国际的水平相比较,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培养人才是关键 从广义上讲,人、法、技都是基础工作,离开这些,审计工作将无所作为。但人是中心,无论哪个单位、部门、地区,工作质量的好坏集中反映出人的素质的高低,无一例外。 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审计为国民经济服务会成为一句空话。 去年在我们搞的23个企业审计试点中,有些年轻人,尤其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实践经验虽然少,但一进入审计现场,入手却很快,运用计算机手段审计,成效很明显,让一些老处长很服气。举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人的素质实际是指他掌握的知识面,离现代知识越近,人的素质就越高,所以要不断更新知识。 今后要培养一批领路人。一是领导班子,这次机构改革后,审计署司局长的年龄有较大下降,文化程度也有所提高。让高素质、专家型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这是个趋势。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一批专家,我想要建立一种考试制度,选拔一些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哲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培养一批人,政策上给予倾斜,这个想法我是很坚定的。具体如何培养,有两条:一条是压,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另一条是拉,给予奖励,可以建立专项奖励基金。 当然,可能会出现攀比的现象,过去采取评的办法,效果不好,有的甚至轮流坐庄,所以得有一个公平的竞争标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我看这个办法过硬,这个办法让人服气。 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何去何从 内审机构有所减少,这是个趋势,因为政府不再办企业。另一个因素就是,有些单位还可以聘请会计师,让这方面的服务社会化。将来内审的重点,应该放在大中型企业。 内审建立与否在于企业自身需要与否,只有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起来的内审,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将来对内审的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规章、法规来实现;将来的内审还包括其它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内审,现在有些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就相当重视内审工作。 还有社会审计,对它的管理工作审计不再参与,这一块归财政部;而对社会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由审计来执行,朱镕基总理对此的要求很明确。将来对社会审计的监督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结合审计延伸,对社会审计给企业提供的有关鉴证进行监督;二是对社会审计进行抽查。下一步我们要搞一些具体办法。 审计人员要更新观念和意识 首先要有宏观意识。审计是具体的、微观的,要增强通过微观发现经济领域带有倾向性问题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的意识。其次要增强风险意识。审计是有职责的工作,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要作出恰当的评价,所以对此要有鉴别能力,分辨不清真假就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另一方面要依照准则,依法办事。三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意识。当前经济犯罪大都通过做假账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审计工作有发现犯罪事实的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规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