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朝鲜民族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朴英姬 青岛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邮编 266071

原文出处:
民国档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朝鲜民族革命党,是以朝鲜反日爱国团体——朝鲜义烈团团长金若山为首的朝鲜独立运动人士于1935年在南京创立的朝鲜民族主义“左翼”党派,也是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韩国主要政党之一。在中朝关系的发展史上,该党的作用较为突出。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党和中国国民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从两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探讨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这对推动中韩关系的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两党关系的建立

      1、金若山与黄埔军校

      朝鲜民族革命党的前身是朝鲜义烈团,朝鲜义烈团团长金若山与中国国民党取得联系,争取其政治支持与经济援助的活动,始于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期间。日本情报资料表明,金若山此时正在广州停留,谋求国民党人资助经费,购买军火。(注:[韩]《权泰杰先生证言》,1987年4月28日, 载韩相涛:《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军官学校》,文学与知声社,1994年版,第206页。 )金若山曾与孙中山面谈。(注:[韩]《金胜坤先生证言》,载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韩国独立运动证言资料集》,博英社,1986年版,第43页。)并与中国国民党要员廖仲恺等进行交涉,期望得到中国国民党对朝鲜义烈团之支持与援助。(注:韩国国会图书馆编:《韩国民族运动史料:中国篇》,1976年版,第475页。)同年10月7日离开广州,赴天津,不久转回上海。此行虽无具体成果,却奠定了金若山率部南下参加黄埔军校的思想基础。

      20年代中期,中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深入穷乡僻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即将发动,这种情况使正在中国活动的金若山等人深受鼓舞,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示。“到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去!”成为众多朝鲜革命者的共同心愿。1925年秋,金若山率领不少团员自上海至广州。朝鲜义烈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也移驻广州,并在上海、武汉、南昌等地设立支部。(注:杨昭全:《朝鲜民族革命党与朝鲜义勇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97年12月,第57页。)1926年1月,朝鲜义烈团在广州召开全体会议, (注:[韩]《权泰杰先生证言》,1987年4月28日, 载韩相涛:《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军官学校》,文学与知声社,1994年版,第218页。 )根据朝鲜义烈团工作的需要和孙中山的劝告,决定派遣朝鲜义烈团许多成员进入中国国民党创立的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

      1926年春,金若山同广东地区朝鲜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孙斗焕(注:孙斗焕:1910年代末,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毕业,后流亡上海。1920年曾任韩国临时政府军法局长,在《独立新闻》上发表《社会主义者的对日战争观》、《社会主义研究》等论文。1926-1927年间,他是广东地区朝鲜独立运动团体——“留粤韩国革命同志会”的核心人物。)等一起访问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请求接纳朝鲜义烈团团员入学,得到了蒋介石的许可。(注:[日]庆尚北道警察部:《高等警察要史》,1929年版,第107页。)3月8日,以朝鲜义烈团团长金若山为首的24人,作为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入校学习。(注:(1)步兵科:朴孝三、朴建雄、王子良、尹义进、田义昌、李愚悫、李集中、李锤元、李箕焕、金钟、姜平国、柳远郁、崔林(金若山)、崔永泽、杨俭、卢一龙、权睃;(2)炮兵科:吴世振;(3)工兵科:金洪默;(4 )政治科:文善在、朴益济、白红、劳世芳、卢建。参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3-587页。)这是黄埔军校历届学生中朝鲜籍人最多的一届。他们在军校不但学到军事知识,而且学到了社会科学知识。这一点通过如下所学课程一览表便可以知道。(注:参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153页。)

      

      

      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军事 教授科目学、交通学、地形学、经理学、卫生学、马学教育 训练科目 教练阵中勤务、典范令、服务提要、技术、马术科目 演习科目 测图学习 战术实施 野营学习 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政治 国史、 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教育 社会科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科目 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法比较、军队 政治工作、党的组织问题、政治经济地理

      当时的黄埔军校是一所革命的大熔炉,正如《黄埔月刊》在介绍《本校之概况》中所指出的:“黄埔实在是现代中国青年一个重要而且实际的出路;不仅中国而且是东方各弱小民族革命青年的一个集合场。因为黄埔既能解决一般青年的各种困难问题,又能满足他们革命情绪的要求,更是东方各弱小民族学习革命方略及战术的一个总机关。黄埔学生的籍贯遍于各省(新疆除外),各特别区及东方弱小民族。”(注:《黄埔月刊》,1927年3月1日。)不仅国共两党的优秀军事人才汇集于此,而且周边弱小民族的许多革命者也投身军校,与中国革命者共同学习、参加革命斗争。其中朝鲜革命者人数最多,革命情绪最为高涨。据军校第1-5期毕业学生统计,来自朝鲜、蒙古、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学生共44人,其中34人为朝鲜籍。(注:参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