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出兵东北对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历史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跃新,1968年生,商丘师专人事处讲师,商丘,476000。 罗平汉,1963年生,广西师范大学社科部教师。南宁,541004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苏联出兵东北对中共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历史影响,认为苏军进驻东北为中共在东北创建根据地提供了诸多有利因素,中共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因素,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方针,建立并巩固了东北根据地,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后方基地。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字号:

      苏联出兵东北和中共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关系,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苏两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作一些分析和了解,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苏两党关系,了解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意义。

      一

      苏联出兵东北,为中共实现由南向北战略转移提供了可能。

      中共对东北地区的工作历来是很重视的。东北地区很早就有党组织的活动。但是,在从1944年到苏军出兵东北之前,党的工作重点事实上是向南发展。

      1944年春,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河南、湖南、广西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为了扩大解放区,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等地抽调部队和干部,开赴河南、湖南,向南发展。同年7月25日, 中央作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部署。11月,由三五九旅主力组成了以王震、王首道为首的南下支队,进行南征,进军粤北和五岭地区,创建华南根据地。1945年7月22日,毛泽东指示王震、 王首道:“你们的唯一任务是争取目前一刻千金的时间,在粤北、汀南创立五岭根据地,并与广东我军连成一片,准备于内战时牵制南方一翼。”(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187页。)1945年6月,中共中央将刘连转、雷经天、 晏福生领导的三五九旅在陕甘宁的留宁部队和文年生部,共5 000人,组成南下第二梯队, 准备南征,目的是与南下一支队会合,开辟新根据地。1945年2月24日, 中共中央关于向皖南、浙东、苏南发展的战略方针给华中局的指示中指出:“积极布置南进,同时又根据情况审慎考虑具体步骤,这种精神完全正确,中央和你们是一致的。”(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同年6月16日, 在《中央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给广东区党委的指示》中,中央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后也认为:“我党除在华北、华中扩大武装、扩大解放区外,还须在华南利用目前有利条件,迅速建立战略根据地,以便在敌人败退时,我华南武装,能进退有据,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你们能配合全国起来,制止内战。”(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由此可见, 在苏联出兵东北和日本投降前,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全面扩大解放区,重点是向南发展。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 苏军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同时进攻东北,日本关东军迅速瓦解。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形势发生剧变,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占胜利果实,华南和江浙一带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作为“一批大桃子”,“那是要被蒋介石抢去的”(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9页。)。而随着苏军进入东北和日本在东北统治的瓦解,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了东北,就会割裂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对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如果中共控制了东北,就可以摆脱长期受敌包围的困境,背靠苏、蒙、朝,内联华北解放区,而且可利用东北地区的资源和工业设施,把东北建设成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况且这时国民党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要从大后方运兵去东北,中间又隔着广大的解放区,而中共则有冀热辽和山东解放区与东北相邻或隔海相望,进入便利,又有东北抗联的长期战斗。这就为中共向北发展,争取东北,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为此,1945年8月11日, 延安总部朱总司令发布了第二道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投降”,命令原东北军吕正操部由山西、绥远向察、热出发,原东北军张学诗部由冀察向热辽进军,原东北军万毅部由鲁冀向辽进军,驻冀热辽边境的李运昌部向辽吉进发(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19页。)。 冀热辽边区党委接到延安总部的第二道命令后,于8月13日在丰润县的大王庄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坚决地、 全力以赴地执行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抽调8个团、1个营、2个支队, 共计1.3万人(约占当时冀热辽军区部队总数的2/3),另调4个军分区司令员、4个地委书记及2 500名地方干部,组成两个梯队,在冀热辽“东进工作委员会”和军区的领导和指挥下,向东北挺进。

      8月22日,中共中央要求晋察冀分局指示各区党委, 抽调大批干部由武装掩护到东北苏军占领区外的广大农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同时要求城市工作也应派干部去开展。8月26日, 也就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公布的同一天,中共中央研究条约后认为,东北三省为中苏条约规定的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中共是否派部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派干部去是没问题的,决定由林枫率1 000余名干部去东北。29日, 中共中央在指示晋察冀分局时指出:“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种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察、热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8页。 )中央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只要红军不坚决反对,我们即可非正式地进入东三省”。部队进入东三省后应“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权及地方部队,大大的放手发展”(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48页。)。 这说明从苏军进入东北到8月底, 虽然中共对东北的情况和苏军的态度还不甚了解,但由于苏军出兵东北击败了关东军,加上苏军毕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就为中共军队在东北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中共中央作出的上述决定,为以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9月14日,已经挺进到沈阳的冀东16军分区司令曾克林, 和苏军特使卫斯别夫飞抵延安。曾克林向中央汇报了东北的情况。同时,中共胶东区党委派去辽东侦察的同志回来之后,于9 月初亦向中央汇报了东北的情况。根据汇报提供的苏军只占领了中长铁路沿线的大城市,许多中小城市和乡村并未占领,很有利于我军发展的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5日凌晨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立即赴东北工作。当日,中共中央指示各中央局,要求调配“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去东北,“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注: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8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9月17日,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致电在重庆的毛泽东,得到毛泽东的赞同。19日,中共中央在给各中央局的《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中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注:《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随后,江南我军北移,苏北、皖中部队进入山东,山东我军主力及新四军第三师和华北各解放区抽调的部队与干部,分陆路和海路挺进东北。10月31日,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全军发展到27.4万人。中共进入东北的部队与抗联部队一起进行了剿匪、反奸清算等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分别在南满、北满、西满、东满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为我所控制,为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