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私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应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共产党人经历了复杂、艰难而漫长的认识过程。 (一) 19世纪初,被马恩称为“社会主义鼻祖”的英法三大空想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极度失望,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应该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 19世纪中叶,马恩坚持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主张,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 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下划时代的伟大党纲——《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他们预测,共产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权力,就会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通过国家所有制这种过渡性的公有制形式,建立起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86页。)1894年11月,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仍鲜明指出:“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能有两种形式:或者是个人占有……或者是公共占有”,“社会主义的利益决不在于维护个人占有,而是在于排除它,因为凡是个人占有还存在的地方,公共占有就成为不可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02页。) 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和实践是曲折、生动的。十月革命前后到1918年春天,列宁根据马恩的设想,认为苏维埃俄国进入社会主义几乎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可以较快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65页。)列宁的设想是依靠国家垄断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建立健全国家计算和监督机关,直接管理和集中控制社会生产和分配,以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1918年夏天,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爆发,迫使布尔什维克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宣布全国为统一的军营,把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确立对粮食、布匹的垄断;计划分配一切必需品,禁止商品交换,不允许私人买卖粮食和工业品,取消货币流通;实行普通劳动义务制。这是在特殊环境中“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71页。)此时的列宁更加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建成集中的经济,由中央统一领导的经济”(注:《列宁全集》第28卷,第378页。), 用行政手段组织生产和分配,从而由五种经济成分(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存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直接过渡”的方案因离开了俄国国情而行不通。战争基本结束之后,原来支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农民产生了不满情绪,甚至在农村出现了暴动,严重地妨碍了社会生产,造成国内经济、政治危机。 教训极其宝贵。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均低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迂回曲折,经历很长时间,列宁通过深刻总结认识到:“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页。)他以革命家的大无畏气概,果断抛弃“直接过渡”方案,坚决纠正错误。1921年3月,俄共十大召开,作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这个时期,列宁确定了对待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自由的新政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允许它们适度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分寸,控制准限度,他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25页。)新经济政策允许把已经没收的中小企业租借给或还给资本家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列宁认为,要审慎地对待小农、小企业,不能采取过激的、直接的方法,只能采取渐进的、迂回的方式;不能简单采取消灭的态度,而应允许其存在和适当发展。 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却又在实践中背离了列宁的英明思想。第一,苏维埃政权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领导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斯大林却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看得过于短暂,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的1936年,他就过早地宣布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年后又进一步宣称苏联已开始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难过程中,有必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应有增长,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斯大林却拒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只容许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把“战时共产主义”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恩预测性的过渡理论和所有制理论,斯大林却不顾现实又回到马恩的遥远预测,这给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解体,与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公有制一统天下,造成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确实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忽视了对列宁关于过渡时期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研究,硬是照搬马恩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勾画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框架,形成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应有发展的传统的“所有制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