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东方文化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全盘反传统”?抑或因文化的激进而导致了本世纪政治的激进?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严密而有说服力的学理上的论证,指出:造成激进思想在中国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制度上的原因。我们不能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去寻求激进思想泛滥的原因,而应追问为什么化解激进的机制在中国被摧毁?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继承五四,首要是继承和回归当初已初具规模的现代思想和教育制度,并从当时的制度缺陷中寻求可供今日改革借鉴的智慧。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颇多论著指摘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论者认为,这个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妨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有的论者进一步认为:文化激进带来政治激进,新文化运动后期,国民革命接踵而至,其结果是开创了“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体制,后果十分恶劣。笔者认为,这些指摘都似是而非,与历史实际不符。澄清事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继承五四精神。

      应该说明的是,近年人们使用“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各人所指不尽相同,有的没有对自己使用的这个概念作出严格的界定。本文所说的“激进”,指的是急剧改变现存事物的言论或行动,是中性的概念,其后果应根据每一言行的情况,具体地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战乱频仍,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对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时贤企盼悲剧不再重演,善意地谴责激进。在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的同时,避开笼统的论断,才能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文化“激进”

      学术界早就对五四爱国运动与严格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有广泛的共识。就思想文化运动而言,它与“激进”有什么关联?请从一些具体问题谈起。

      第一,新文化运动是古今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基本内容之一,是集中和尖锐地批评以儒学为主的中世纪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生活。

      时至九十年代,仍有人为此愤愤不平,说此举是“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或是“造成中国意识的危机”。

      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学人早已指出,这些指摘不符合历史实际。理由是:

      1、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陈独秀等人严厉批判三纲,但对儒家一些道德观念仍有所肯定。早在1916、1917年,陈独秀就曾一再申明:“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陈独秀:《答〈新青年〉爱读者》《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说他们“全盘性反传统”,有过于武断之嫌。

      2、这个运动完全采用思想文化批评和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 个别论断或有偏颇,完全没有超出文字讨论和法律之外的激烈行动。

      3、在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 它不过是本世纪初以来乃至更早以前思想观念变革过程的延伸,不是思想观念没来由突然全盘变化。辛亥革命前,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已经开始清理传统文化的积垢。民国元年,有识之士深感要巩固刚诞生的民主共和制度,当务之急是对国民进行共和思想补课。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开创期, 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繁荣期之一。不能说固守孔孟之道或先秦其他流派的观点才叫中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是分享世界文明成果,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而不是灾难。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学革命,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有人也目之为造成文化“断裂”的激进。时至今日,这类责难恐怕已不值得认真答复。上一世纪下半叶语文合一的呼声此起彼伏。由等级森严和愚昧的中世纪向现代商业社会转型,少数社会精英垄断主要交往手段——文字的局面肯定无法维持。面对琳琅满目的现代文学和硕果累累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这样的“断裂”和“革命”肯定会赢得多数人的赞许。

      第三,新文化运动是多个思想流派的汇合,其中确有极端激进的流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这些流派中偏激的莫过于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中朱谦之称得上是最彻底的“革命者”。他号召进行“宇宙的革命”,要革到“天翻地覆人类灭亡”“举宇宙的存在物而悉灭尽之”! (朱谦之《革命哲学》第217页,泰东书局,1921年,上海。)可是,没有多久, 他便大声疾呼:“我的朋友们呀!我恳求你,不要怀疑,不要想打破一个东西,甚至一微尘都不须打破,这些形形色色,都要信他本来让你真诚恻怛的一点情……这么一来,就能把宇宙的一切,都化于‘真情之流’,都复归于神的当中,而人们的不自由不幸福,自然而然的得个解脱,而实现真情生活在人间上了”。(朱谦之《通讯代序(致李石岑)》,《周易哲学》学术研究会丛书部出版,1923年,上海)从要消灭宇宙间的一切到一粒微尘都无须打破,最极端转化为最平和,是激进还是保守,实在说不清楚。另一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也有类似的情况。

      无政府主义在本世纪初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前信奉无政府主义的人们不但言辞激烈,有的还积极参加暗杀,行动亦极为激烈。民国建立后,以刘师复为代表的力量最强的晦鸣学舍除了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外,没有任何反抗“强权”的实际行动。粗略统计一下,新文化运动中先后有六十多种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出版,相应有一大批无政府主义的小团体出现。但他们均与上述几位明星式的人物一样,或敏于言而钝于行;或如惊雷闪电,旋踵即逝。对刘师复等人的宣传有过镇压,唯一的效果是迫使他们将自己的刊物易地出版。这一流派式微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失去吸引力。

      任何时候,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统一,言论也不可能一律。如果把激进界定为冀图急剧改变现状的言行,那么,这样的言行即使不是所在皆有,也是颇为普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