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武汉会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本文拟从武汉会战期间的国际大气候入手,揭示这一时期苏联与武汉会战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分析苏联对武汉会战的援助内容、特点及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论述武汉会战对苏联的战略意义。

      1938年是中国遭受西方大国孤立的一年,同时也是苏联外交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落空的一年。到1938年5月,因受德日“轴心同盟”的影响,德国业已禁止对华军火贸易,这时只有苏联不断加大对华援助的范围和力度,从款项到物资、从舆论到行动、从顾问人员到参战人员、从直接援助到间接援助,成为武汉会战时期从道义到物资到人员援华的唯一大国。武汉会战爆发以后,苏联新闻界不仅报道及时,而且在舆论上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在武汉会战期间的国际外交舞台上,苏联对中国代表的正义主张给予有力的支持。1937年底,中国向苏联提出由其供应20个师之武器装备的要求,经协商,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装备20个师之用的重武器。为了尽快实施这些军火援华计划,苏联政府于1938年3月和6月两次对华贷款各5000万美元。在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到底使用了多少苏联援助的武器,尚未见到准确统计。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即中国在武汉会战期间所使用的军火武器主要来自苏联。苏联技术专家和军事顾问也来华指导武器装备的安装维修,并参与作战计划的拟认。南京失陷后,大批苏联志愿飞行员驾机来华助战,同中国飞行员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在中国上空谱写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总体看来,武汉会战期间苏联援华是以中国急需的军火武器为主,而且条件较为优惠。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援助的军用物资全部送给了国民党政府,而没有给中国共产党。笔者认为苏联这一做法,正是苏联从其远东战略需要出发所作出的必然决断。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可以消除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对其“赤化”中国的疑虑,坚定抗战决心。其次,可拆散潜在的反苏同盟。最后,可帮助消除中国内战危机,加强国共团结抗日,在中国战场拖住日军主力以分担其军事压力。总之,武汉会战期间,苏联一面利用新闻舆论和国际讲坛声援中国抗战,谴责日军罪行;一面及时有力地向中国提供物质和技术援助,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的武汉会战,这是武汉会战得以持久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它对武汉会战的影响有二:一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对中国抗战之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对苏联援华的积极评价相比,史学界就武汉会战对苏联的意义之论述相对少得多。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中国作为被援国,往往被习惯思维视为弱方,其作用易被人忽视。事实上,中国为偿还苏联贷款,也支付了苏联所缺乏的农副产品,以及用于军事用途的矿产品,尤其是具有重大军事价值而苏联又紧缺的钨、锑、锡等稀有矿产,这既是一种义务,又何尝不是一种支援!近来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此处不再赘述。更为重要的是,武汉会战对苏联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战略上的援助,归结到一点,就是将主力日军的手脚最大限度地束缚在中国战场上,使苏联免于陷入两面夹攻的危险境地。而这一点对苏联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可以说武汉保卫战帮助苏联成功地实现了远东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对苏联的重大战略支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会战具有相当的国际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