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撤守原因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38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令酣战于武汉外围的第五、第九战区的部队“于一星期内变更现在态势”,着手转移阵地。10月24日,军事委员会下令放弃武汉。随即,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忍痛撤出武汉外围阵地和武汉城区,自动放弃武汉。对于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有的学者褒誉为“伟大的撤退”、“一件Masterpiece”,有的学者则以“结果还是以丢城失地而告终”予以否定。为了深刻认识、客观评价武汉撤守,本文试图从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的原因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作战地形、阵地和兵力条件的变化,是中国军队撤守武汉的首要原因。武汉三镇中隔长江,近郊湖沼密布,城区本身无险可守,欲保卫武汉,必须坚守其外围要域,若外围不保,则武汉即刻失却屏障而难保。但是,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拱卫武汉三镇的外围屏障均被逐一撕破。武汉已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已失去继续会战的地形和阵地条件。同进,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虽在数量方面居于多数,但在训练和装备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必将导致战场上的重大伤亡。还需指出的是,日军在制定汉口作战计划时,便确定了虐杀中国军队为宗旨的作战目标。果然,在武汉会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出现了相当大的伤亡。兵力之薄弱,已根本无力继续守备武汉三镇,至此,中国军队又失去了继续会战的兵力条件。

      持久消耗战略目的初步实现,是中国军队撤守武汉的又一重要原因。面对日军的“速战速决”的战略及其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期间成功地实施了持久消耗的战略并初步达到目的。在大量消耗日军的同时,中国军队又坚守武汉长达四个半月之久,彻底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于8月份攻占汉口的计划,达到和超过了军事委员会战前所设定的作战四个月的时间,武汉会战期间所实施的持久消耗战略目的已初步达到。

      撤守武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撤守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武汉撤守的准备工作之一,是中央驻汉机关和省府机关先期迁离武汉,安全转移到重庆和鄂西。武汉撤守的准备工作之二,是东南沿海迁汉工厂和武汉本地工厂内迁工作基本完成。武汉撤守的准备工作之三,是武汉城区人口疏散工作已告一段落。武汉撤守的准备工作之四,是西南大后方业已初步奠定。武汉撤守的准备工作之五,是武汉会战的数十万中国军队已主动转移至有利的新阵地。

      总之,武汉撤守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综合战事发展、演变,战略目的的实现状况,以及退却准备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事实证明,这一抉择,有利于保存军力,有利于持久抗战,并直接迎来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为此,将它视为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撤退行动之一是不过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