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经盛鸿: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 邮编:210024

原文出处:
民国档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张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其复杂与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是清末中国最早的留日学生,又是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最早投身辛亥革命的民主战士与同盟会的发起人,是中国国民党著名的元老,因而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革命的老辈”(注:延安《新中华报》1939年9月13日。)。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22 —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与破裂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极富典型意义的作用。他先是积极倡导,奔走联络,鼓吹不遗余力;但曾几何时,他又带头发难,肆行破坏,锋芒毕露,变化迅速,前后判若两人。可以说,再没有一个人象张继那样变化之快。本文试对张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表现与功过以及影响其思想言行变化的社会历史动因作一剖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及其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深刻影响。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张继是中国国民党上层人士中最早与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国际代表接触并建立政治联系的少数人之一。

      张继,字溥泉,河北沧州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一个“耕读为业”的地主家庭。及长,入著名的保定莲池书院读书,1899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善邻书院与早稻田大学就读。在时代潮流影响下,他产生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成为反清革命运动中的激烈分子。1903年他曾与留日同学邹容、陈由己(即陈独秀)一道严惩清政府的留学生监督姚文甫,轰动一时。后回上海,他又经历了“苏报案”,与陈独秀等续办《国民日日报》。1905年他在东京参与了同盟会的创建活动。但不久,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一道,一度狂热鼓吹无政府主义,掀起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恶浪。1908年他还跑到欧洲,亲身参加了国际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鹰山共产村”的实践活动。辛亥革命后,张继回国,被推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的议长,追随孙中山参加了护国讨袁和护法诸役,成为国民党著名的元老派人物。1920年底,孙中山在广州重建革命政权,并积极准备北伐统一中国。张继奉孙中山指示,常驻上海国民党总部,以中国国民党代表的资格,与国内各派军政势力联络周旋,以寻求盟友与促进国民党势力的发展。

      1921年夏,张继正在上海,这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由于当时中共许多领导人对国民党采取政治上的排斥态度,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对华工作也采取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疏远孙中山的政策,因而国共两党并未建立正常的联系与友好的关系。

      1921年9月中旬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陈独秀是张继在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时的学友与革命同志,私交很深,陈又是刚从广东革命政府回来的。因此,张继在陈回到上海不久,就与他会面。国内政治问题与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自然就成为两人谈话的中心。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与中共数名人员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 张继闻讯,积极参予营救。他先与褚辅成将陈独秀保释出狱,接着又请示在广州刚就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同意,由国民党在上海开设的中华银行支付500元作为保金与罚金,方才了案。这样,经过张继的联络与活动, 国共两党开始建立联系。

      1921年11月底,张继通过陈独秀,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马林是荷兰人,曾长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工作,张继也曾在荷属东印度从教与进行革命活动,并多次到欧洲周游,因而两人不乏共同语言。他们在讨论中国的政治形势时,更有许多共同看法。马林表示要与国民党、孙中山取得联系,并希望中国国民党派代表去伊尔库茨克出席远东人民代表大会。张继立即与国民党中央联系,委派张秋白为代表赴苏,同时邀请马林去桂林访问孙中山。在张继的安排下,马林由张太雷陪同,于1921年12月下旬到达桂林,与孙中山作了恳切的会谈。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建立军校以及与中共、苏俄建立联盟等建议,引起孙中山的高度重视。马林还从张继等国民党领导人处获知,“他们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注:《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7、28、29页。)。这次重要会见,为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也为马林提出国共“党内合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张继为国民党建立同中共、苏俄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接着,他进一步就国共两党合作形式与马林进行了认真讨论。据陈公博后来回忆,张继于1922年初陪同马林到广州考察。在与中共人士陈公博的谈话中:“张继先生提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并问题,当时他们所谈的还不是国民党容共问题。大约这个问题是斯里佛烈(指马林)和张先生已经谈过,并且有成议的”。(注:陈公博:《我与中国共产党》转引自《“一大”前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9—430页。)张继这时提出的“两党合并”虽不现实,但确是后来马林提出两党“党内合作”的思想准备之一。

      张继还陪同马林考察了广东的群众运动。当时正值香港海员大罢工期间,国民党与省港工人阶级之间的广泛联系给马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张继等人对苏俄的热情态度更使马林满意。马林认为,国民党的领导人“全都对苏俄抱支持态度。特别是著名的中国第一届国会的议长张继,非常赞成在中国实行党的独裁,他希望在北方、在蒙古或西伯利亚,组织中国革命者来支持南方的革命运动”。(注:《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7、28、29页。)马林这次为期4个月的南方之行, 使他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为纠正共产国际东方部对孙中山的误解与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起了重要的作用。马林回上海后,就向中共中央正式建议,“放弃他们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注:《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7、28、29页。)。尽管马林的“党内合作”的建议未能立即为中共中央所接受,但中共大多数领导人逐步改变了对国民党的看法,并提出两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1922年7月, 马林就中国政治形势与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等问题,向共产国际提出报告。共产国际接受了马林的意见,指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国共“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的这个指示精神由马林传达给中共中央,经过1922年8月底中共中央西湖会议, 终于得到贯彻执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