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及其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申玉山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050051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一套极富创新性的现代化构想,雄辩地证明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是把近代中国真正引上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途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的原始源头”。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字号:

      分类号 D61

      西柏坡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毛泽东适时地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但革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因此,这一时期前后的毛泽东在考虑如何把革命进行到底问题的同时,更以战略家的远大眼光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精辟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并进而对未来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建设性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套极富创新性的现代化构想。本文试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论述

      首先,毛泽东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毛泽东很早就直接论及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1944年,他在致秦邦宪的信中即明确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注:《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但更多的, 毛泽东是将革命论与生产力论结合起来,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1944年3月, 在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政治、军事的力量是为着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其“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不得到解放,就没有可能谈其他问题。”(注:《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阶段的任务归结为“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强调“只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进入西柏坡时期,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毛泽东再次肯定指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4 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那么,为什么要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呢?对此,毛泽东在1947年冬为中共中央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的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是适合于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的。”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形式,后者在前者的内部发展。但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和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者说,就和所有权关系(所有权关系不过是现存生产关系的法律上的表现而已)发生矛盾。”前者就变成了后者进一步发展的枷锁。那时就必然引发一场大的社会革命,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中国革命也是这个意义上的社会革命。进而他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在这种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指出,在现实的中国,在反动的国家政权下,广大的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者、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压迫、损害或限制,使得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障碍。“全国一切生产力,除了已经获得解放的地区以外,均被这些反动阶级所控制的反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所束缚,日趋衰败,不能发展。而生产力本身的要求,则是用革命方法解除这种旧有生产关系的束缚,推翻这种旧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生产关系,因而使全国一切积极的生产力获得向上发展的可能,替未来的更进步的更能自由地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准备条件。这个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容,就是废除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所强占的特权,废除地主阶级及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废除官僚资产阶级的私人垄断的资本所有权。”由于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生产关系都是被阶级的国家权力——首先是军队的武力所保护的。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就必须推翻旧的国家权力。因此,“中国人民如果要消灭帝国主义的、封建的、和买办的生产关系,完成民族独立,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生产关系,借以发展中国的生产力,他们就必须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旧式富农所结合在一起的反动的腐朽的国家权力,首先就必须消灭一切反动军队。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所从事的伟大的神圣的正义的革命战争,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55—62 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运动。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现代化就成了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毛泽东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认为革命是生产力自身的要求,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触及到了现代化的根本点。

      其次,毛泽东从中国政治嬗变的角度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就其社会意义而言,是摧毁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中国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提供现实的可能性;而就其政治意义而言,中国革命将促使中国政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现代化创造必需的政治条件。那么,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政治条件是什么呢?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即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它包括:

      (一)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的实现。近代以来,中国日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和压榨,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更加贫穷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长期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根本无由形成一个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内部环境。这些因素的存在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延误的症结所在。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因此,“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 第108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西柏坡时期,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再次强调指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是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政治前提。而造成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的方法,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75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