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缘起申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生产运动并非始于1942年。早在1938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开始了生产运动,1942年的生产运动,事实上是根据地业已进行了数年的生产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大生产运动的兴起,既有严峻复杂的客观环境,又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改善生活条件,解决粮食问题,是大生产运动发起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原因。自1938年开始的生产运动,最先是由粮食问题引起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这一政策赢得了民心,对于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驻陕北的人数日渐增多,粮食问题便越来越突出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此后,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争取外援的政策,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粮食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吃粮依然困难。为改善根据地的生活条件,解决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号召部分军队开展生产自给。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召开第二兵团军政首长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会议决定开展生产运动。嗣后,总留守处和后方政治部电令各兵团立即开展种菜、喂猪、做鞋、种粮等生产工作,以改善部队的生活。生产运动就此产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我党我军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使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部队人数猛增,外地人口大量涌入。这样,粮食供应再度紧张。于是,生产运动从1939年起,就由1938年的部分部队改善生活条件的活动,变为一种全体动员、从事经济自给、解决一般财政供给的群众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根据地粮食短缺问题,粉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的基本方法。同样,吃饭问题也成为晋西北根据地和晋察冀根据地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而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便自然而然地推向了其它根据地,发展为普遍意义上的大生产运动了。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同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它是解决我党我军财政经费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我党土地革命路线及其政策的变更和调整过程。这种变更和调整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但它也使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经费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困难。经费问题,成为仅次于吃饭问题的第二大问题,成为大生产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国共双方磋商谈判的结果是,陕北红军为三个师的编制,国民党中央政府只给我们这三个师的经费。从1938年起,陕甘宁边区便出现财政经费的困难。之后,随着我军人数的迅速增加,经费问题就日益成为制约我军发展和进行抗战的重要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决定了军队筹款的有限性,仅靠没收大地主中的汉奸的财产,显然不能解决财政经费紧缺的问题。这样,根据地在解决财政问题上的以往的做法在实行中就受到了很大限制,遇到了不少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办法,以解决紧迫的经费问题。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新民主主义思想理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必然结果。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凝聚民力、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时代需要。财政经济的独立是政治、军事独立的前提条件,而生产运动是实现这一目的基本方法。建立公有制经济,并使其成为根据地的主体经济成分,是抗战胜利的物质保障,更是贯彻新民主主义路线的必然要求。通过大生产运动,建立公有经济,也是我党实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

      (摘自《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