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去掉“政团”二字,改为民主同盟,发生在1944年9月19日召开的盟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这次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去掉“政团”二字,改为以个人而不是以党派团体为基础的中国民主同盟;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的纲领草案》,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6个方面;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1944年10月通过的《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彻底完成了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到中国民主同盟的转变。

      这种转变之所以会发生,追溯其历史渊源,不能不首先考虑到从民主政团同盟建立的1941年到转变为民主同盟的1944年,全国的政治形势与人民的最迫切愿望已逐渐发生变化,盟的政治主张和态度也因时而异。在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时,抗日、团结、民主是民主政团同盟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但是到了1944年后,抗战的形势已经明朗,胜利在望,抗战胜利后如何建国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此在新的政治形势下,民主政团同盟感到过去的主张有更新的必要。在“同盟”改组为民盟时,其政治主张进一步发展为: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之联合政权”。新改组的民盟已不再迷信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一党独裁统治,而是要求能够以中间党派的资格加入政权,组织联合政府。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自身的发展壮大亦是改组为民主同盟的主要契机。民主政团同盟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它除了张澜等少数无党派盟员外,是由三党三派所组成的,包括青年党、国社党、第三党、职教社、乡建派和救国会。“同盟”的决议在法律上和实践上不能限制各党派的各行其是,“同盟”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松散的没有严密组织纪律的政治团体。民主政团同盟自从1941年10月在《光明报》上公开宣布成立后,开始在各地发展盟员。到1944年各地盟员中无党派的盟员人数已大大超过有党派的盟员人数。因而为了扩大盟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吸收无党无派的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广大的中间阶层,以便推动盟组织的发展与巩固,必须改组以党派团体为组织基础的民主政团同盟,使之成为政治主张相同的个人大联合。

      青年党控制“同盟”的情形及对无党派进步人士的限制和排斥,日益为广大盟员所反对,使得“同盟”的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成为不可避免。由于青年党控制着“同盟”的领导权,这对于盟以后的发展前途是危险的,易于把基本倾向是进步的“同盟”引入歧途。因此,为避免青年党变“同盟”为其工具的企图得逞,也为了避免“同盟”被引入歧途,应广大盟员的要求,盟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选出了36名中央委员,13名中央常委,推选张澜为主席;在具体职权上,鉴于左舜生任总秘书长兼代主席时,把持包办,因此提出主席不在时,代理主席须由常委互推,不得由主席指定,并改总秘书为秘书处,以此削弱青年党的实权。

      中国共产党有关争取中间势力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同盟”向民盟的转变起了促进推动作用。

      (摘自《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