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0- 5218(1999)-02-0010-0017 1004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北宋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打算,而辽对北宋的大规模军事征服也告停止。这样,在中国古代史上再次展现了自秦汉以来南方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驾齐驱、对峙发展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辽宋使节占据着浓重的一笔,他们负有专对之责,达两君之命,交两国之欢;同时,南使北上,北使南下,客观上又以自己为载体,把南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传递给对方;当然也采撷到对方的许多信息,满意而归。因此,跋涉于漫漫驿路上的使者,成为了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桥梁,为加深南北方人民的互相了解与认同,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辽宋交聘的研究,自40年代金毓黻、傅乐焕、傅斯年的研究后,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八九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辽宋使节的研究重新活跃,一些学者就辽宋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拓宽了辽宋关系史的内容。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试就辽宋使节交聘问题做一综合论述,不当之处,请同行不吝指正。 一、辽宋互派使节的起源与仪制 辽宋在“澶渊之盟”缔结前,就曾互派使节。宋人记载: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辽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书于权知雄州、 内园使孙全兴,请求通好,于是宋辽通好。 (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册)卷十五,开宝七年十一月,中华书局,1979年8月(此书版本出版社下同,略)。)而《辽史》记载:应历六年三月(开宝七年三月),“宋遣使请和。以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使宋议和”(注:《辽史》卷八《景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10月。)。这里姑且不论南北哪一方先派遣使节进行议和,但在开宝七年辽宋互派使节当是事实。次年正月,“宋遣使来贺”(注:《辽史》卷八《景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10月。)。三月,“契丹遣使克妙骨慎斯奉书来聘”(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册)卷一六,开宝八年三月。)。 这是辽宋互派使节的正式开始。以后双方互派使节祝贺皇帝生辰、正旦,旧皇帝逝世新皇帝即位时,派告哀使、告登宝位使,对方也会回派吊慰使与贺登位使。只可惜这次辽宋通好只维持了短暂的6年。980年,宋太宗亲征北汉,辽出兵援汉,辽宋绝和,自此以至澶渊之盟25年间两国未通使节。 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辽宋缔结澶渊之盟,断绝了25年的使节往来,重新续通,而澶渊盟约签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无不闪现着南北使节的活跃的身影。 1.北宋使臣的派遣 宋真宗与辽圣宗约和时规定,每年只在正旦、生辰时遣使礼聘往来,其它时间彼此不遣泛使(泛使指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派遣孙皕报知契丹,也只是到雄州(今河北雄县)而止,辽派人到白沟交授书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征讨高丽,派遣耶律宁告知北宋。耶律宁到雄州后,知州李允则未加阻止,而是派人送至开封,这是辽宋间打破和约规定的第一次泛使(注:[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五,丛书集成初编本。)。以后南北使节往来更加频繁。 北宋使臣出访辽,有正使、副使和上、中、下三节从人,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使节代表团。由于使臣代表朝廷,转述皇帝意见,其言行举止不应有丝毫纰漏,所以,北宋遴选使臣尤为严格。宝元二年(1039年),韩琦进言:“乞自今差国信及接伴使副,委中书、枢密选择进名。若有臣僚辄敢陈乞,望赐严断。”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9册)卷一二三,宝元二年三月壬子。)。 可是由中书、枢密二府选择使臣也有任人唯亲的弊病,于是仁宗又下诏:出使辽国使臣,“毋得用二府臣僚亲戚。其文臣择有出身才望学问人;武臣须达时务更职任者”(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2册)卷一六一,庆历七年八月甲寅。)。就连副使的选择也很慎重, 如:皇佑元年(1034年),魏公佐被选任出使辽国副使, 但因为他前次曾以上节身份随行到过辽国,怕辽国误认为轻视而改命他人(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2册)卷一六七,皇佑元年八月己卯。)。辽国也确实很看重宋使臣身份,熙宁六年(1073年),耶律宁出使北宋提出:“南朝近所遣使,官多卑,乞如先朝例,差高官。“于是宋神宗决定:“自今与差学士以上官也”(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7册)卷二四四,熙宁六年四月己卯。)。北宋一代名臣士人大都出使过辽,如:王曾、富弼、包拯、欧阳修、王拱辰、苏辙、苏颂、沈括等都曾担任访辽使团的重要职位。 当面临重要出使任务,尤其两国关系紧张,遇到变故时,朝廷选择使臣尤其慎重,一般都让使臣先接伴辽使,熟悉对方,揣度其意图。开宝八年(975年),辽第一次正式派遣使臣到北宋, 北宋命郝崇信接伴,随后即命郝崇信出使辽。庆历年间(1041—1048年),辽宋由于“关南地之争”,双方关系紧张,朝廷欲派遣富弼出使辽,故先命富弼接伴辽使萧英、刘六符等。富弼与辽使以诚相待,开怀尽言,最后萧英等“亦推诚无隐,乃密以其主所欲得者告弼”(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0册)卷一三五,庆历二年三月己巳。)。这样北宋做到了胸中有数。熙宁年间(1068—1077年),辽宋关系又一度紧张,出现“河东地界之争”,辽遣泛使萧禧到北宋,宋神宗命韩缜馆伴(注:前揭《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8册)卷二四九,熙宁七年正月。),随后即派韩缜至辽商议河东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