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的历史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瑞玲,(1944—),女,内蒙古师大历史系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原文出处: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上都,原名开平。忽必烈以此为根据地,广召天下人才,建立了“金莲川幕府”,开启了以汉法治国之端倪,为夺取汗位奠定了基础。忽必烈即位后,开平加号上都。从此,蒙元史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在政治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沟通南北东西的商业大都会,极大地促进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都在中外交往、科技文化、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字号:

      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1998)05—0047—51

      上都,又称上京、滦京(注: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兰旗五一牧场境。),地处中原与蒙古发祥地岭北的交通要冲,元朝设有木邻、纳邻、帖里干三条驿道沟通南北东西的联系,一度曾为首都,后为夏都直至元亡。在元朝政治、军事、经济、对外交往及科技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251年蒙哥汗即位时,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为了对邢州、河南、陕西关中等地进行治理,忽必烈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抚二州之间、滦河上游的冲积平川——金莲川(其地“多异花……自名金莲者,绝似荷花而黄”,因此得名)广召天下名士。凡战功卓著、满腹经纶、精通治国之术者,纷纷集于帐下,被称作“金莲川幕府”。早在漠北时,忽必烈就将“博通经史”(注:《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山西降州人许国祯、“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注:《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的河北邢台人刘秉忠、金朝状元王鄂及云中怀仁人赵璧等请至漠北。后来,金朝遗士张德辉也应召到了漠北。经刘秉忠、张德辉等引见,元好问、魏璠、张文谦、李德辉、窦默、姚枢等先后至漠北,为忽必烈陈述儒家治国之道。驻金莲川后,除上述人员外,加入幕府的还有刘肃、王恂、李简、张易、杨惟中、许衡、郝经、商挺、杨果、宋子贞、李昶、徐世隆、八思巴、阿里海牙、扎马刺丁、也黑迭儿、李冶、杨奂等数十人。从此,形成了忽必烈总理汉地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幕府汉儒提出许多“用汉法、治汉民”的经国安民之道,如:确立崇尚儒学为“王道之本”的封建正统思想,以“实太平之基”(注:《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设官分职,“内立都省”,“外设总司”(注:《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卷九十《百官志》。),正纲纪,立法律,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加强封建法治建设;以农为本,设劝农官、安抚使,“率天下百姓农桑”(注:《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立屯田,“宽赋税,省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等。这些施政奏议的实施,在治理河南、陕西关中等漠南汉地的政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改变了蒙古汗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开启了以汉法治国之端倪,为忽必烈夺取汗位、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注:〔日本〕樱井智美:《〈创建开平府祭告济读记〉试析》,中国蒙古史学会“蒙古史暨元上都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 1998年8月24~27日。)。刘秉忠择金莲川东西横亘的山岗,取名“龙岗”,历时三年,建城成功。大城背靠山峦,南临滦河,放眼一望无垠的草原,气势格外恢宏,命名“开平”。

      1259年,蒙哥汗帅军伐宋,卒于四川钓鱼山。忽必烈闻讯,果断地与南宋议和,从鄂州前线北撤。次年三月,忽必烈以开平为根据地,联络蒙古各宗王,对付欲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十月,忽必烈于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随即,率军北上,夺取都城和林,迫使阿里不哥下野西退。开平自此升为府,一跃为首都,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几经挣扎的阿里不哥终于在中统五年(1264年),东来归降。开平奠定了忽必烈夺取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国的宏伟基业,名垂青史。蒙元史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263年,经扩建改造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设上都路总管府。次年,改燕京为中都。1267年,又在中都东北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自此,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大司农司、翰林国史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通政院等的分衙。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1281年,元朝正式设置“上都留守司兼本路总管府事”。上都留守司“品秩职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车驾还大都,则领上都诸仓库之事”(注:《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卷九十《百官志》。)。“大驾岁幸,中外百官咸从,而宗王、藩戚之期会,朝集冠盖相望,供亿之计,一统之留守,故为职最要焉”(注:虞集:《贺丞相(贺胜)墓志铭》,《道国学古录》卷十八,四部丛刊本。)。上都留守司的达鲁花赤、留守为正二品,与大都的右丞、左丞、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重要官职同一级别。上都官府绝非一般路所能比拟的,主要官员由中书省的左、右丞、平章政事兼任,其中多由蒙古贵族中的勋旧近臣允任。由此可知上都地位之重要。

      加之上都特殊的地理位置,“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注:虞集:《贺丞相(贺胜)墓志铭》,《道国学古录》卷十八,四部丛刊本。)。上都距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林较近,是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付蒙古宗王反叛势力的前沿基地,也是便于运筹帷幄的最高决策场所。因而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