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天庆四年(1114年),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完颜阿骨打起兵叛辽;次年正月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然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将改写这段历史。 一 《金史·太祖纪》对金朝的开国史记载如下: 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完颜阿骨打以2500人起兵反辽,首战告捷,“撒改使其子宗翰、完颜希尹来贺,且称帝,因劝进。太祖曰:‘一战而胜,遂称大号,何示人浅也。’” 同年九月,破宁江州。十一月,破辽兵于出河店。“是月,吴乞买、撒改、辞不失率官属诸将劝进,愿以新岁元日恭上尊号。太祖不许。阿离合懑、蒲家奴、宗翰等进曰:‘今大功已建,若不称号,无以系天下心。’太祖曰:‘吾将思之。’” 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元日,阿骨打称帝建国:“收国元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收国二年(1116年)十二月,“谙班勃极烈吴乞买及群臣上尊号曰大圣皇帝,改明年为天辅元年”。 又据《金史·太宗纪》记载: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太祖崩;九月,太宗即皇帝位,“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自《金史》问世600余年来, 有关金朝开国史的上述记载从未受到过任何怀疑。但是我近年发现的一些文献及考古材料,却使上述记载发生了严重的动摇。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吕颐浩写给高宗的《上边事善后十策》称:“政和年间,内侍童贯奉使大辽,得赵良嗣于泸沟河,听其狂计,遣使由海道至女真国通好(原注:女真于宣和四年方建国号大金)。”(注:《忠穆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篇奏议在《忠穆集》中没有系年,《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六系于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但《会编》所引此疏没有那句关键的小注。)吕颐浩(1071—1139),北宋元祐间进士,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和绍兴元年(1131年)曾两度出任宰相。据他在这篇奏议中所说,金朝建国之初本称女真国,至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才改国号为大金。然而这一说法的可信程度如何呢?至少有三点理由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吕颐浩的上述记载:第一,吕颐浩是南宋位高望重的政治家,而非见识寡陋的俗儒,我们相信他不会信口雌黄;第二,这是写给宋高宗的奏议,而非一般的笔记杂著,不能视为游谈无根的传闻;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吕颐浩阅历特殊,对金初的历史拥有无可争辩的发言权。徽宗时,吕颐浩长期在与辽朝接壤的地区担任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身为北边方面大员,宣和五年(1123年)收复燕京后,又改任燕山府路转运使,对辽金鼎革的历史有最直接的了解,故上面引述的那篇奏议一开首就说:“臣任河北塞上守臣岁久,目睹金人与契丹相持二十年”。而且,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攻陷燕京时,吕颐浩曾被郭药师劫持降金,在金军中滞留达三四个月。《上边事善后十策》也谈到了这件事:“臣于宣和七年十一月陷于虏贼,次年二月得归朝廷”。这些经历可以证明,吕颐浩有关金初历史的记载绝不是来自道听途说,必定是有相当可靠的根据的。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朝的范成大,在归来后呈交给朝廷的《揽辔录》中,记载了当时金朝民间通行的一种小本历:“虏本无年号,自阿骨打始有天辅之称,今四十八年矣。小本历通具百二十岁,相属某年生,而四十八年以前,虏无年号,乃撰造以足之:重熙四年,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各十年,盛(寿)昌六年,乾通(统)十年,大(天)庆四年,收国二年;以接于天辅。”(注:《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五引范成大《揽辔录》。)从范成大介绍的情况来看,这种小本历在金朝建国之前是采用的辽朝纪年。岳珂针对《揽辔录》的这段记载指出:“按此年号皆辽故名,女真世奉辽正朔,又灭辽而代之,以其纪年为历,固其所也。”(注:《愧郯录》卷九“金年号”条。)在辽天庆四年之后接续收国,收国二年之后接续天辅,说明范成大所看到的这种小本历关于金初的纪年与《金史》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揽辔录》的这段文字,引起我注意的是“虏本无年号,自阿骨打始有天辅之称,今四十八年矣”这句话。按照范成大的说法,金朝建立的第一个年号是天辅,没有《金史》所记载的收国年号;而且天辅至今“四十八年”,如此算来,天辅元年当为1122年,与《金史》记载的1117年改元天辅不符。而范成大所称的天辅元年(1122年)正好与吕颐浩所说的宣和四年(1122年)女真国改国号为大金的时间相吻合,所以我怀疑它们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事实。至于1122年以前女真国究竟有没有年号,吕颐浩的奏议没有涉及,这个问题留待下文再讨论。 不仅如此,在金代文献中也同样能够找到很能说明问题的线索。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朝廷臣僚讨论德运问题时,右拾遗田庭芳上奏曰:“又闻故老相传:国初将举义师也,曾遣人诣宋相约伐辽,仍请参定其国之本号,时则宋人自以其为火德,意谓火当克金,遂因循推其国号为金。”(注:《大金德运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根据金人的这种传说,“大金”国号的确定乃是出自宋朝方面的建议,而宋金海上之盟始于1118年,至1120年才达成联手攻辽的协议。如果上述传说属实的话,那么“大金”国号的建立就不可能早于公元1118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发现的金代考古材料也为此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证据。1993年9月在内蒙古敖汉旗清理发掘的一座金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契丹小字墓志,墓主人是辽末降金的契丹人,在金代曾任博州防御使,卒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注:朱志民:《内蒙古敖汉旗老虎沟金代博州防御使墓》,《考古》1995年第9期。)。 这方墓志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志文第11、12和15行在记载墓主人金初的活动时,三次出现“女真国”的字样(另外第12行和24行两次称“女真”,无“国”字,可能不是指国号,当是指女真人或女真族),“女真国”被写作“
”;而众所周知的金朝国号“大金国”,在契丹小字石刻《郎君行记》中写作“
”。这方墓志对吕颐浩关于金朝原称女真国的说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面对这些发现,我想确有必要对金朝开国史重新进行一番审理。